教师家庭孩子高成才率、高心理疾病率?父母是老师,一定要警惕

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2019-04-30 09:29

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新京报报道,4月21日,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乘机时被抓。他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通过网络购买,2016年以来,一直在国内活动。

2016年2月14日,福州警方接到报案,撬开了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教职工宿舍的一间房间,一具被裹了十几层塑料薄膜的女尸呈现在警方面前,而在这个房间的四周被装满了摄像头,以及一红外线报警器。尸体发现的现场就如电影里拍摄的墓穴和密室一般。

谁都没想到,杀死死者谢天琴的凶手就是他的儿子、北大高材生:吴谢宇。

公开资料显示,吴谢宇2012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他作案后封死了住处,将母亲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放入了活性炭吸臭。还以母亲名义贷款。

死者谢天琴是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的历史老师。

在其学生和同校老师的印象中,谢老师“正直”、“刚正不阿”、“为人很好”,几乎没有仇人。谢天琴的丈夫吴志坚于2010年因肝癌不幸病逝,只剩下她和儿子相依为命。

吴谢宇从小就是个“完美”的孩子。

成绩好、孝顺、从不闯祸、听话、体育成绩也出色、篮球打得非常好、180以上的个头,文理从不偏科、中考是状元、高中提前被北大录取。在他的身上几乎找不到一丝缺点。

而这一切的“完美”,都得益于他有个极度“保守型”的教师母亲:谢天琴,她对自己的品德修养极度克己与自律,据传她夏天从没穿过裙子。

“内敛沉默,与人交往也不太多。我们平日办公室都会聊一些家长里短,尤其是女教师之间。但她似乎从来不聊这个。人看上去有一点清高。但她和丈夫的感情非常好,人也特别正值,非常有原则性。”

她的学生说,谢老师平时话不多,挺内向的,与人交往不多,但对人很好,很疼爱学生,“我想家,她还带我去她家吃饭,很细心。”“她很疼爱她的儿子,从小就以他儿子为荣。”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吴谢宇对母亲起了杀心?至今无人能解答。

随着吴谢宇的被抓,也许一切会水落石出,不过,这一案件背后,不容忽视的是,吴谢宇的教师家庭背景。

虽然,吴谢宇弑母是个极端事件,是个特例,但近年来,自杀的学生却频频上升,专门研究学生心理的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称,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显示:教师、医护、公务员位列前三。

无论杀人还是自杀,一定是因为人格不健全,出现了心理问题。

从一定范围来看,教师家庭培养的孩子,呈现高成长率、高心理疾病率的趋势。

② 妈妈是老师,孩子是学霸的可能性大

《成都商报》2015年调查发现,50位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四川籍考生中有近三分之一(15位)来自教师家庭。

2015高考状元调查也显示,母亲是教师的孩子,成为学霸的可能性更大。

父母是老师,尤其是妈妈是老师,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看的更清楚、更明白,

“这道错了,是因为二元一次方程掌握的不好”

“阅读理解读得不明白,才会在选择题上丢分”

....

类似这样,做为老师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业问题门儿清,对学习的指导自然非常到位、及时、有效。

为让孩子成绩好,有出息,做为老师的父母会拼尽全力,严格管教孩子,帮孩子学习。

相对于父母不是很懂孩子学习,或对基础知识不太了解、对考试要求一知半解的其它职业的家长来说,父母是老师,对孩子的学习,的确能起到得天独厚的助推作用。

因此,孩子成为学霸,考入名校的可能性加大。

③ 妈妈是老师,孩子有心理疾病的比率在上升

北京大学,对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考入北大,是每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梦想和渴望。考上北大,何等荣耀!

然而,调查表明,四成北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意义。

这些学生成绩优异、个性并不偏激、人际关系也较好,却常常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想放弃生命。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说,“这些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当他们发现那些东西都得到了,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他们常常不满足,总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但这一切似乎都为别人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疲惫不堪……“

“空心病“是徐凯文主任对这些学生的诊断,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些就是老师。

学生好多是学霸,做为老师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当然充满期待,按学霸的标准来打造孩子,处处要求完美,就像吴谢宇的妈妈,自己极度自律、克己、内敛,对吴谢宇当然也有这样要求。

这样高压的结果,是孩子非常适合应试教育,考试脱颖而出,成为响当当的学霸,考上名校,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但上名校的目标实现后,好多孩子就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得了“空心病”,稍有风吹草动,就无法承受,心理冲突严重,甚至杀人或自杀。

虽然,教师家庭的孩子高成长率、高心理疾病率只是小范围样本,说服力不是很充足,但建议做为教师的父母,要引以为鉴,教育孩子的同时,注视心理健康,真的不希望弑母案或自杀事件发生。

  • 警惕角色分化不良

角色分化是指一个人同时扮演多重不相关连的社会职责的现象。一类是围绕职业,一类则围绕家庭生活,千万不要混淆角色。

做为教师的父母,要注意角色分化,在学校,是学生的老师,在家里,你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而不是老师。

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父母的主要职责是关爱孩子,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呵护。

如果把老师的身份带到家庭,带到和孩子相处的日常,给孩子的感受就是,在学校有老师,在家里还有老师,而没有自己期盼的父母,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重要的摧残。

要知道,对于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关爱,是最渴望的。

如果父母只以老师的角色和孩子互动,孩子感觉到的,更多的是严格、恐惧和不近人情,而不是爱、关心和温暖的家庭氛围,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会出现心理问题。

  • 警惕过度的家庭教育

当老师时间越长,越能体会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要知道,全班四、五十个学生,每个人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最后成为学霸的,却只是极少数。

做老师的父母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会越上心、越加码。

一次,我给上初中的儿子开家长会,老师说,孩子学习不好, 就是因为家长没好好抓。

她举例说,自己对10岁的儿子抓学习的事:暑假,她要求儿子早7点半起床,吃完饭,8点开始学习,按上学的节奏,她带孩子上午连上四节课,中间休息十分钟,中午午休后,下午连上四节课,晚上再连上四节课。她说,这样一个暑假下来,孩子不但把保质保量完成暑假作业,下学期的课也预习得差不多,开学的成绩遥遥领先.....。

我相信,老师的高压,她儿子的学习差不了,但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除了学习,假日里,是不是还有玩耍、还需要放松?

家庭教育是很重要,但脱离人性、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过度教育,是否合适?是否会给孩子的心理疾病打下伏笔?

  • 警惕教育孩子的攀比心

老师见多了优秀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优秀,怕教育失败,换句话说,“别人家的孩子”,也同样影响着老师家的孩子。

做为老师的父母,常会按心目中的孩子来培养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学很多有用的东西,来完成理想期待。

有人说:“古人学习为明理,今人学习为名利”。这话虽然偏激,但也真实。

为了成为心中的学霸,有些教师子女,从小被要求只有学习、补习、课外班,什么兴趣、什么爱好,只要和学习无关,对分数无益,统统不被允许。

警方透露,吴谢宇上大学时,谈了一个女朋友,而她是一名性工作者。

别说学霸的妈妈,就是一个普遍孩子的妈妈,也无法接受性工作者做儿子的女友,吴谢宇和妈妈的矛盾可能由此展开。

那么,优秀如吴谢宇,为什么会找一个性工作者做女友呢?

普遍的猜测是,他从小的教育过于严格和正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长大后,一旦遇到异性,就会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人生实在美妙,如果从小让孩子学的都是“有用”的东西,没有情操的陶冶、没有审美的熏陶、没有心态的调整,不懂得平衡生活,那么,长大后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迷失方向,没有能力面对并不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