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拯救地球,从“吃”做起?

文 / 健康学人
2019-04-29 13:06

编译 | 李娟

制版 | 赵利

哪些肠道菌与抑郁症有关?

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拯救地球,从“吃”做起?

小小的肠道菌,不仅关乎身体消化吸收,还影响心理精神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最近,《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在欧洲人群中进行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与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

“在该研究的参与者中,肠道微生物群呈现了一种相同的变化模式,这个模式能够体现出与抑郁症(已确诊)和参与者生活质量的关系。具体来说,研究者发现,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体内,粪球菌(Coprococcus)和小类杆菌(Dialister)的数量都较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 True Health Initiative委员会成员、布鲁姆健康中心的创始人Susan Blum解释说。

研究者认为,肠道菌可以产生神经递质前驱物,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这两种物质对维持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在抑郁症患者体内往往表现失衡。此外,肠道菌的很多其他代谢产物也能在神经递质层面发挥影响,具有神经活性潜能。通过分析γ-氨基丁酸、色氨酸和血清素代谢,以及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代谢物DOPAC,研究者发现,Coprococcus代谢产物似乎影响多巴胺代谢,较高水平的粪臭素水平不仅与较高水平的DOPAC有关,还与抑郁症患者较高的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

“这项研究有两个目的:对微生物群及其神经活性潜能进行分类;明确与抑郁症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模式。该研究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让我们了解到微生物是如何参与神经活动网络的。”Susan Blum解释说,“不过,这项研究仅揭示出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并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我们无法就此判断究竟是情绪改变菌群,还是菌群改变情绪大家不要根据这项研究推断因果。”

不过,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富集在肠道中的化合物是如何对大脑产生影响的,毕竟它们无法穿过血脑屏障。此外,必须指出的一点,因不同文化和环境,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微生物群存在巨大差异,该项研究的人群仅限于欧洲,如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需要非常谨慎。

相关媒体报道包括“研究称肠道细菌可能对心理健康有影响”(The Guardian),“研究称肠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你想象的更大”(MindBodyGreen),“新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和抑郁症有关”(Forbes),以及“肠道细菌会让你患上抑郁症吗?”(HealthDay)。以上报道都提到,或许有一天,当找到正确的益生菌种类,我们可以用益生菌有针对性地治疗抑郁症。

“这个观点太过简单了。” Susan Blum说,“因为肠道的菌群生态受到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尤其是饮食和压力。明确可能影响菌群的生活方式因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选择有针对性的饮食来增进菌群的有益影响,这些才是更重要的,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问题的更恰当的方案,而不是求助于益生菌药丸。”

总之,肠道健康几乎关系到身心健康的方方面面。而关注肠道健康的最好方法就是生活方式医学。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例行以植物为主的健康饮食,保持正念,身心定会有好的回馈。

为了地球健康,什么才是最好的饮食模式?

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拯救地球,从“吃”做起?

日常生活中,你的每个选择背后都能带来不可低估的改变。就吃饭这件小事来说,你所选择放入购物车、吃进肚里的食物,不单为身体供能,还对生存环境和整个世界有影响。

近期,柳叶刀肥胖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来自16个国家近40名科学家撰写的报告,针对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饮食需求,报告指出大多数人们都需要转变饮食习惯,选择有益人类和地球健康的饮食。

“到2050年,我们要实现全球预计100亿人口的健康可持续饮食。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目前72亿人口的饮食情况并不理想,其中近10亿人存在营养不良,约20亿人超重或肥胖,其他多数人的饮食则劣质不堪并导致疾病和过早死亡。与此同时,食物生产加工方式加剧了环境气候变化,削弱了食物生产资源。”该报告的主要作者、世界卫生组织理事会成员、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主任Walter Willett解释说。

柳叶刀肥胖委员会汇总了人类 饮食健康的最佳证据,指出健康饮食主要由全植物性食物组成,但也可包括适量的鱼、家禽、红肉和奶制品,这类饮食结构能降低20%-25%的过早死亡。在全球范围内采用这类饮食模式,可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无法限制其他环境影响因素。不过,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幅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将能够实现健康饮食,同时为子孙后代传承一个健康地球。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环境研究教授David Cleveland说:“食品业界需要实施深度变革,以帮助人们转向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如果延续现状或仅仅做出小的改变,则无法避免将来的环境和社会灾难。”

“我们目前的食品系统(生产、分配和消费)威胁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性,”True Health Initiative委员会成员、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营养系教授Alice Ammerman指出,“为了破除这一威胁,需要对食品系统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这些变革措施同时也会改善个人健康,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会支持保护环境的举措,但如果需要个人或企业做出牺牲或让步,变革的实施通常会受阻。

“变革的实施肯定会面对一些阻碍。一方面,有些技术狂可能认为,饮食方式没那么重要,’技术’才是避免地球环境失控的途径。这些人往往忽略了确凿的科学证据。另一方面,大型食品行业为了追求商业利润,通常不会顾及公共健康问题或气候环境灾难,而是自有其惯用套路,比如质疑科学研究的结论、操纵媒体舆论等。此外,有些人会认为深度变革是必要的,但现实层面上来说并不会实现。”David Cleveland说。

媒体对这项研究的报道有:“饮食方式可能会毁灭人类,什么样的饮食能够拯救我们?”(Vox)、“少肉多菜——养活100亿人的健康饮食”(BBC)、“种子、羽衣甘蓝、每月吃一次红肉——拯救世界的饮食怎么吃?”(The Guardian)、“这种饮食对地球更好,对你也更好吗?”(NPR)、“造福人类和地球的饮食指南:多绿色食物少肉类”(NYTimes),以及“重要报告称:健康饮食方式可以拯救生命和地球”(CNN)。

Walter Willett认为,媒体呈现的信息总体上很准确。Alice Ammerman指出:“媒体报道均强调改善地球环境的紧迫性,呼吁人们从行动上做出改变,在个人层面和政府层面给出了值得推广的变革措施。”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改变饮食方式意味着大量减少红肉,每周只吃一份红肉,或者每月吃一份牛排,代之以健康植物源如坚果、大豆和豆类,以及适量家禽和奶制品。“这种饮食模式与传统的地中海饮食模式是一致的,其健康益处很明确,也可以与世界不同饮食文化和烹饪传统相融。”Walter Willett说。

与其他国际问题的解决策略不同,除了呼吁企业和政府行动之外,饮食问题还可以通过个人选择的改变来快速起效。社会各界需要加快步伐,努力合作改善地球健康。报告指出,政府层面可以限制不健康、不可持续食品的广告和营销;食品工业层面可以减少食品份量;卫生保健工作者可以继续提倡母乳喂养;农业层面可以提高用水效率等,这些都将是实现可持续饮食的有效措施。同时,还需加强人们的教育,使更多人转向全天然、未加工、植物为主的可持续健康饮食。

吃早餐不利减肥吗?

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拯救地球,从“吃”做起?

通常来说,减肥的人都会限制自己的晚餐,而不限制早餐。然而,最近《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吃早餐可能不利于减肥,反而可能会增加卡路里的摄入而且增重。这项研究旨在调查吃早餐对体重变化和能量摄入的影响。

True Health Initiative委员会成员、注册营养师Mindy Hermann说:“这项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不足。首先,研究纳入的13项试验的质量较低。此外,作者在评估研究时做了几个假设,并调整了数据以便于分析。准确来说,早餐吃或不吃,对卡路里摄入量或体重并没有太大影响。”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早餐究竟是否必须呢?这方面研究一直存有争议。但对于减肥人士来说,“吃或不吃早餐可能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每餐的营养质量,以及早餐在三餐中所占的热量比例。”Mindy Hermann说。

* 本文为美国健康宣传组织True Health Initiative于2019年2月发表的月报内容。

推荐阅读

少吃主食真的有利减肥?多吃乳制品降低心脏病风险?这篇告诉你真相

胃肠道疾病早发现:可吞咽设备未来可期

高强度健身可以续命?“饮食多样化”不利健康?

被神化了的“减肥早餐”是真的吗?

权威研究又出证据:真正影响寿命的食物,竟然是……

参考论文:

[1] Willett W, et al., Food in the Anthropocene: the EAT-Lancet Commission on healthy diets from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Lancet. 2019;393(10170):447-492.

[2] Valles-Colomer M, et al., The neuroactive potential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i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Nat Microbiol. 2019. doi: 10.1038/s41564-018-0337-x.

[3] Katherine Sievert, et al., Effect of breakfast on weight and energy intak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MJ 2019;364:l42

版权声明:

本文由《健康学人》负责编译,欢迎转发。投稿、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