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有见识,孩子越高贵
我曾有一个学生,姓王,喜欢文艺,极聪慧。11岁,对人对己都有独特的认知。
在我做他语文老师时,他曾经告诉我,以后,他要学文科,上北大,念文学,在大学里就开始写作,毕业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以后就以文字谋生,赚到钱后,开始经营自己的传媒公司,网罗一帮写手,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些想法系统、细微、不虚,也有很大的可行性,实属难得。
最重要的是,他文章确实写得好,遣词造句、节奏逻辑,在同龄人中都属上乘。
因此我一直在鼓励他写字,希望他能如自己所愿,去从事喜欢的工作,获得快乐和财富。
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父母与爷爷无知得近乎可怕。
人一无知,就会有偏见。
一有偏见,就会固执己见,看不见真实的孩子。
他们觉得:男孩学文不正经。学理才有出路。
于是强行控制。遇到孩子反抗,就粗暴地撕毁他的作文本,烧掉他的小说、文集甚至作文书,逼迫他不断做题,重复训练数理化。
写作?不可以。这赚不到钱。
成为作家?不可以。酸不拉叽,穷不溜丢,傻不隆咚,神经兮兮。
看文学类书籍?不可以。这会耗费你的学习时间。
孩子根本没办法反抗。
他像一个机器一样,被父母操控着运行,在他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情上机械地重复重复再重复。
那两年里,我眼见着他的成绩一路下跌。原本班级前一,退到了班级前十。
到了高中,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高三毕业,他连二本都没上,去超严苛的高中补习了两年,2015年,还是只考上三本,却不愿再考了,哪怕父母再以命相逼,也不愿再继续。
他抑郁得想死。
几次在教学楼的7楼楼顶,一坐就是一整夜。
他曾给我打来电话,觉得生命了无生趣,不知道继续的意义是什么。
每当此时,我就感到自己的笨拙与无力。我重复着说过N次的话,说着自己也不相信的正能量鸡汤,到后来,只有一次又一次地建议他去医院看看精神科。
但终于没有下文。
直到2016年末,他给我发春节拜年短信。我回他电话,问他好不好。
他说,不太好,考上的学校太烂,不喜欢,办了休学,确诊是重度抑郁,在家吃了一年多的药,感觉自己已经废了,生命毫无尊严,也毫无盼头……
而文字,当然没有再写了。
当你像我一样,看着一个孩子从光明走向灰暗,看着希望被摧毁,见证着悲剧一寸一寸地发生,也会感到那种无以消释的愤懑,沉重难言的悲愁。
我曾问一个执教20多年的老教师:“你教了20多年书,感觉最悲哀的是什么?”
“就是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庸人。”
但这样的事情,却一直在发生。
无数的王同学沉默着,像一堆堆被吹灭的火苗一样,在我们面前失去光芒。你忍不住想问:
为什么?
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
为什么我的学生竟然成为一个抑郁症病人?
无他。
原因当然众多。但最最主要的,还是父母太没见识。
父母无见识,就会将孩子控制在自己狭小的格局里,扼杀他们真正的希望;就会目光短浅,视野狭窄,看不见其他可能;
而这种格局与视野,就是孩子的监狱。
真正有见识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
- 明白孩子自有使命。
- 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
- 给孩子以生活上的关怀,思维上的完善,和资源上的帮助。
罗振宇在讲到教育时,曾经说:
保持儿子承担的最大压力仅来自他自己。
父亲的任务是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个性,运用成人的思维和资源帮助其放大并促进应用。
就是这样。
让自己的归自己,让孩子的归孩子。
- 他想做一个环游世界的旅行家,没问题,只要那是他真正的兴趣;
- 他想成为翻译家,没问题,只要他生命的热情,都聚焦在那里;
- 他想出国留学、在硅谷工作、结交华尔街精英、成为雪莉·桑德伯格那样的精英,没问题,只要命运将他召唤到那个地方。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工具,让他去实现这些梦想。
你要登天?我给你一架梯子。
你要出国?我给你报英语班。
在父母这样的理解和支持下,孩子们就会获得高贵的心灵,自由的灵魂,丰盛的内在,流动丰沛的生命能量,充满可能与希望的未来。
他就会像个人一样,高贵地活下去。而不是像物,像机器,像奴隶,被动地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