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你是我的朋友还是敌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加深,我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人们似乎已经达到了衣食无忧的境地,但现在社会更多阶层、更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开始出现抑郁和焦虑,而这样的情绪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事情发生;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负面情绪?而什么又是抑郁症?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当它们出现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呢?难道抑郁是这个社会新生的事物吗?他是我们迈向新世纪必须要接受的潘多拉之盒吗?它究竟是现在开始出现的,还是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
生活节奏加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人们为了事业、爱情、家庭几乎让自己变成一个永不停息的时钟,每天分秒必争;那在这样高强度的压力下会出现心烦、失眠、焦虑、心情低落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有的人在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整后能够走出困境,但有的人却被负面情绪深深折磨,最终无法自拔。
作为一个精神科临床医生,在收治患者时见过各种各样带有负面情绪的人,有的接受心理治疗后自我调整状态,恢复如常,有的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系统治疗后顺利的度过了低潮期,但有些患者发展到抑郁症,在临床治疗上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同时也需要更持久的抗抑郁治疗。
在出门诊的时候可能和病人几句交谈或者从面部表情大概就能察觉出病人是否有抑郁情绪,与抑郁症患者的交谈确实伤脑筋,确实费耐力,他们自我表述也十分痛苦,受到疾病的长期折磨,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可怕的,难以想象的,记得有一个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和我说,“医生,你看看外面是什么颜色,”我回头看看窗外,“今天天气不错呀,阳光明媚的”,他说:“医生,我看外面都是灰色的”,当时我心头一震,我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看黑白电视机的记忆里,再回神的时候确实感觉有色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
对于抑郁症的患者,首先感觉便是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言语开始减少,不愿活动,病人的主观体验便是乏力、整日唉声叹气,情感脆弱,如特别容易哭泣,一点小事都会引起过度的悲伤,由于思维联想缓慢,患者感触最多的便是脑子不灵活,感觉像是年久失修的机器,再也没有平时那种灵活的状态。但是平时很多朋友都和我说,他们抑郁了,而当我们见面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他们有刚才我讲述的症状,也没有达到需要住院的标准,那他们是不是也需要住院治疗呢?他们说的抑郁和我说的抑郁是一个意思吗?
或许抑郁情绪与抑郁症是两码事,无论是谁,都离不开情绪这个朋友,高兴地时候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悲伤的时候捶胸顿足,郁郁寡欢;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无法自拔,我看到更多的人在失落之后是重头再来、砥砺前行。那我们倒要好好理解一下抑郁情绪和抑郁症这两个看起来相似但又千差万别的兄弟了。
抑郁症的病因错综复杂,而抗抑郁药物的也是基于神经递质假说逆向研发而来,正常抑郁情绪会被我们神经系统自我调节,而抑郁症的病人却在将抑郁情绪不断的加深、固化,进而产生严重的抑郁症状,无法自拔。
而抑郁症也不是谁都能轻易患上的疾病,它会特别关照那些适合它成长的“土壤”。
都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在时间上我们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抑郁情绪会随着生活事件、社会事件的影响逐渐消散,抑郁症这个粘人的东西经常阴魂不散,会根据我们的病情持续存在,真是做到了那句不离不弃了。
朋友之间有心事,心情不好,可能在一起聊天、谈心,之后会变得轻松很多,不是有句玩笑话吗,没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事情,实在解决不了,那就两顿;而对于我们的抑郁症患者,再多顿的烧烤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他们跟本没有食欲,跟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关怀。
想要甩掉抑郁症的困扰,系统的就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与医生有效的沟通得到明确诊断,然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除此之外认知行为治疗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后者试用于症状改善后或症状较轻者。
其实抑郁症最重要的也是最致命的危害就是自杀,有抑郁情绪的人和抑郁症患者在自杀这个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而且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往往在家属不经意的时候,出现较隐蔽,发生率极高;目前临床上对于重度抑郁的患者建议首选MECT(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这样可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发生自杀的可能,挽救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更多的一个家庭。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我们有了抑郁情绪不可怕,积极面对,从容应对,它只不过是一个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的朋友;即使有了严重的抑郁症状,我们也知道这样的表现是可以通过治疗而改变的,现有的医学手段可以治疗抑郁症;抑郁症需要身边人的陪伴,而高质量的陪伴,源自真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