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病,但磨蹭必须治,“3步走”培养麻溜利索的孩子
妈咪读呀原创
前段时间,后台有妈妈们集中提出一个问题:孩子拖延症很严重怎么办?
其实,不止这些妈妈苦恼。我一度也非常痛苦。3岁多的小小费就是拖延大军里的一员。我是怎么发现的呢?自从他上幼儿园回来以后,总说好饿。我们跟老师了解情况,才知道他吃饭太慢了。幼儿园做什么事情都有点的。老师在规定时间开餐,规定时间就得收碗。比如5点半放学的孩子,5点就要把饭吃完,然后老师再一一整理回家的小书包。
从吃饭慢延展到家里的生活小细节,晚上要刷牙,他可能正沉迷在玩具世界里。叫他“刷牙“,他会说”再玩两分钟“。过两分钟再叫,他又说”再玩两分钟“,直到把家长的好脾气都磨没。
相信这一类的问题很多孩子都会有。于是有的妈妈就抱怨孩子“拖延症“。但查阅相关知识,以及和育儿专家聊天,发现这样给孩子贴标签并不科学。
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导致他表现出磨蹭的行为对孩子来说,1分钟到底是多久?从家到学校要半小时,这半小时是多还是少?他们其实是没有概念的。这容易理解,毕竟时间很抽象。小小费直到现在4岁多还会问:现在是早上吗、现在是下午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光难买寸光阴。他们无法体会时间的宝贵。而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知觉叫时间知觉。通俗说就是时间顺序、持续性的直觉反应。一般要在3岁开始才慢慢建立。
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与自身的时间知觉密切相关。
所谓时间知觉,是人对事情发生的顺序性(时间顺序)和持续性(时间距离)的直觉反应。
这样的直觉反应并非天生存在,而是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累积而发展,大部分孩子的时间知觉在3岁左右才开始萌芽。因此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慢”,只是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的坎。爬过这个坎,帮助他们建立好对时间的概念,那么慢拖拖地行为就能极大改观。
但是,当孩子融入集体生活(比如幼儿园),不尽早掌握时间认知,对他个人而言不利,也不容易养成良好习惯。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认识时间、克服拖延呢?这里有一套4步走的策略。
3步走策略:培养麻溜利索的孩子第一步
认识时间——1分钟到底有多久。
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把时间量化。
我们大人如果没有表,也不太掌握时间。因此,对孩子来说,如果把时间量化成眼睛能看见的,这样他会更理解1分钟到底有多久。
建议大家给孩子买1个沙漏。我们家买了1个1分钟的沙漏。也有3分钟、5分钟或者更长时间的沙漏。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短时间剂量更好。
当孩子拖延,说“我再玩一会就睡觉。”
妈妈问:“玩几分钟?”——提出时间量化度
孩子答:“5分钟。”——可能随意给一个数。
妈妈如果认为可以,请拿出沙漏开始计时,提前约定好,5分钟一定收摊子做下一件事。
刚开始我就采取这个策略,应对小小费的拖延。后来每次他要“讲条件”的时候,他主动拿出沙漏出来计时。
如果有的孩子吃饭很慢,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孩子看来,这种沙漏计时办法其实蛮有趣,更像是跟是时间赛跑有趣的竞赛游戏。
第二步
体验结果—承担拖延的后果
之前小小费在幼儿园吃饭慢的习惯,也带到家里,导致在家吃饭也慢。通常,老人就随他去了。我们家一吃饭,孩子就最后一个,磨磨唧唧。
如果纵容这种拖延,那就算孩子掌握了时间刻度,也改不了习惯。这时候家长果断把碗收走,让孩子体验饿肚子的后果。
有时候狠狠心,其实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必须让他认识到:拖延是对他自己不利。
第三步
拆解任务——学会目标管理
喜欢拖延的人,一般来说,对目标管理的能力暂时是比较弱的。或者说当一堆事情要做的时候,他分不清楚孰先孰后。由于孩子的眼里,缺乏对全局的掌控,他只聚焦当下的事情,如果事情稍微复杂一点,他就会比较慌乱,导致什么也做不好。
举例子。很多家长催促孩子睡觉前,说“宝宝睡觉了,收好你的玩具……”
孩子眼里却想着:这有书、有玩偶、有积木,怎么收拾呢?好复杂,那先放一放吧……(反正一会妈妈会收)
家长要帮助孩子:把复杂任务简单化,告诉孩子做事情的步骤。
就比如这个收玩具。这项工作可以拆分成:
1、 把所有书堆放在一起,码好,放到制定的位置。
2、 把玩具分类。大玩具放在大箱子里,零碎的小积木等放到另外的收纳盒子里。
3、 如果是女孩子,那么请把洋娃娃摆放在她该在的位置上。
通过拆解任务,让孩子有每一步该做什么的目标。这样,他才会真的执行啊。
另外一个重要的窍门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这里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最重要的窍门,就是必须建立一套奖励、惩罚机制。
有的家长说:这不是鼓励孩子讲条件吗?这要看条件是什么时候讲。
如果说在前面,告诉孩子,严格按照既定规则,收好玩具就会有奖励看动画片的时间,这叫奖励规则。
如果事前没有说,家长为了鼓动孩子玩了玩具以后再收,说“你快收拾,收好了马上奖励你看动画片”,这就是讲条件。
提前制定好明确的奖罚机制,有利于增进孩子的自主时间观念,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