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父母成长工具】5个步骤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消极情绪
第一步,教会孩子认知情绪。近年来,学者根据面部表情归纳出10种基本情绪:兴趣、愉快、痛苦、惊奇、愤怒、厌恶、惧怕、悲哀、害羞和自罪感。前8种在1岁内都已出现,后两种在1岁半左右亦能发生。现实生活中,孩子总在无意中发泄各种情绪,但是却不能准确地表达情绪,以至于很多孩子遇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哭闹,甚至以哭闹来要挟大人妥协。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不明情况的父母要么无奈地妥协就范,要么忍无可忍大发雷霆。其实,这些都是情绪认知和表达不到位所造成的弊端。
因此,为人父母,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孩子认知情绪,提高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当孩子开心时,哪怕他再小,我们也可以以同样开心的表情问他“宝宝,是不是很开心呀?”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可以耐心地询问他的感受,帮他描述感受,与他共情。当自己有一些情绪表达时,可以顺便告诉孩子当时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很开心,我很愤怒,我很激动…….”以生活实例教会孩子领悟情绪,感悟情绪、丰富他们的情绪表达词汇,提高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
第二步,鼓励孩子表达情绪。有些父母缺少耐心,看到孩子无理取闹,不愿意细心询问孩子的感受,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制止孩子哭闹,压抑孩子的情绪。这种做法可能换来了一时的风平浪静,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自此以后,孩子要么慢慢沉默了,有了负面情绪选择自我消化或者自我积压;要么变得更加闹腾甚至叛逆。其实,倾诉是一种最有效的情绪梳理和减压的方法,孩子愿意向父母表达意愿和情绪,说明孩子的安全感较强,亲子关系良好。为人父母,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引导孩子表达感受,鼓励孩子大胆地倾诉和抒发情绪。
第三步,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提到消极情绪,很多人马上给它打上贬义的标签。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任何一种情绪并无好坏之分,我们要中性地看待它。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能抵制接受,认为自己养育了一个脆弱的孩子;不能怀疑孩子的智商,认为他们在无理取闹;更不能为了息事宁人,采取压制的态度。“这有什么可怕的?”只会击垮孩子的自信,让他误以为自己胆小无能;“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只会剥夺孩子感悟点滴幸福的能力,让他渐渐变得难以满足;“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只会让孩子在维权方面越来越麻木,甚至渐渐失去自我意识。
因此,父母要耐心地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从容地对待孩子的消极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以大人的理智去引导他们疏发情绪。闺女是个谨慎小心的孩子,甚至有时候还表现出一些胆小,刚开始我比较发愁和焦虑,但是当我系统学习了《情绪重建》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接受才是改变的第一步。于是,面对闺女的胆小怕事,不再像之前那样焦虑,而是先与之共情,告诉她妈妈曾经也很害怕此类事情,但是妈妈努力去改变了。通过反复的引导与鼓励,闺女越来越敢于尝试,甚至开始有了冒险精神。
第四步,给与孩子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无理取闹,我们只想大发雷霆,但是这样做只会火上浇油而又毫无益处。其实,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都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在安全范围内,我们应该给与孩子感悟情绪,尤其是处理消极情绪的足够机会。例如,每次察觉闺女即将哭闹时,我就借故躲开,结果我一走,她反而慢慢平复下来;相反,她奶奶只要看到她面露不愠,便开始百般哄讨,结果是越哄越闹。当她哭闹得难以平复时,我先是义正言辞地规劝几句,再抱抱她,帮她擦擦眼泪,告诉她“妈妈爱你”,然后静静地赔着她。等她真正平静下来以后,再问她“刚才那样哭累不累?难不难受?能不能解决问题?”直到她自己主动承认哭着很难受,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以后不再这样了……
第五步,交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消极的情绪只有发泄出来,才能够有力量重建自我,才能够更好的为人处事。压抑只会形成自我攻击和自我伤害,加剧爆发的力度和破坏度。因此,我们要从小教会孩子及时发泄消极情绪。通常的方法有倾诉法(向父母亲友倾诉,写日记倾诉、向网络媒体倾诉)、宣泄法(比如运动、打沙袋、撕纸)、镇静法(数数、深呼吸)、注意力转移法(看电视、看书、听歌、找人聊天、做有趣的事情)等等。
孩子平静下来以后,我们再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如何去应对,如此下来,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冷静智慧,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摆脱情绪的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