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文 / 有梦想的唐糖
2019-04-09 11:08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有句话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多人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在家庭教育中,这样的误区比比皆是。

在沙龙上,同学欢欢分享了她刚看的一个教育专家的问题解答。

问题是这样的:幼年的孩子犯错之后,如何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攻击性呢?

专家的回答是,在对孩子表达愤怒时,她不会说"这都是你们的错",相反,她会对孩子说"妈妈心里也有一个小怪兽,有时候小怪兽会冲出来,这个时候你需要知道,这是妈妈的情绪,不是因为你们做错了。"结果,等她以后再表达愤怒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哦,是妈妈的小怪兽释放出来了——潜台词是:不是我的错,和我没关系。

欢欢有的时候会忍不住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但是又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她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看到这位"专家"的标准答案,欢欢很高兴,她觉得用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这样的语言属于"儿童语言",孩子们也能听懂。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并不赞成这位专家的答案。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1.不利于对孩子形成关于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认知。

我们都知道,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只要是人,就有情绪,而情绪里面,有愉快、欢乐等正面积极的情绪,同时也有愤怒、悲伤等负面的情绪。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绪,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很多人讨厌或者无法面对负面情绪,这个无法面对,既包括对自己的,也包括对别人的。所以,有的人当觉察到自己生气、痛苦的时候,就会采用防御性措施,回避、隔离或者转移自己的情绪——去大吃一顿,玩一把游戏….这样做的方式,在当时当刻貌似不再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但实际上没有"直面"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直面,就无法做到有效的疏导。它只是被隔离、被压抑或者被转移。

直面、接纳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重要功课,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需要隔离它、回避它。妈妈说,自己的情绪是因为"小怪兽",虽然本意是为了避免伤害孩子,但实际上是无形当中向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坏情绪是可怕的,是怪兽引来的,是应该回避的。这样,自然也就无法帮助孩子对"情绪"做出一个正确和全面的认知。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帮助孩子对情绪有正确的引领和认知,是帮助孩子树立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 容易养成孩子推卸责任的习惯

妈妈心情不好,是因为小怪兽,那么孩子乱发脾气,是不是也可以是因为小怪兽呢?

与上一条相关联——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方面,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加强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这个过程,需要学习和成长。

虽然妈妈的本意是避免自己发脾气时吓到孩子,给孩子造成伤害感,但是她使用小怪兽这样一个貌似孩子能听懂的"儿童语言"跟孩子表达情绪,但实际上会无形当中向孩子传导一个错误的认知:妈妈的坏脾气是因为小怪兽。

孩子并不懂什么是小怪兽,也不懂为什么小怪兽会引发妈妈的怒火,更不会情绪的梳理和整合,孩子只会在妈妈的话语里形成一个简单的认知:发脾气是小怪兽的责任。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无声的教育的影响力要远大于语言,当孩子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之后,ta也会将自己的坏脾气推卸到小怪兽身上,而不去试图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真实表达永远最具魅力

那到底应该怎样说呢?很简单,真实表达。

"妈妈现在暂时不能陪你,因为妈妈有情绪,但是,妈妈不陪你不是因为妈妈不爱你,而是因为怕伤害你。"

①永远不要因为别人而撒自己的谎

生活中,总有人会说"善意的谎言",就像这位妈妈,她说自己发脾气是因为心里住着一个小怪兽,她的本意是保护孩子,但事实上,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撒谎,都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上课时,我的老师李少成曾经反复强调这句话——永远不要因为别人而撒自己的谎。撒谎本身,意味着掩饰、失真,无论再精妙的谎言,它永远是谎言,谎言被揭穿,便不被信任,谎言若不揭穿,对自己是一种无形的内耗。

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有这个习惯的人,也会无形当中消耗掉自己的浩然正气,当一个人失去了"正气"的时候,带给自己的隐形损失是巨大的。

所以,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要学会真实的表达,既不造成内耗的纠结,也不会因为撒谎制造更多的谎言。

当妈妈能够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实也就实现了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里,自己的情绪被看到,被接纳,本身的愤怒就会减弱很多。除此之外,向孩子真实的表达,孩子感受到的是被信任,这样做同时也有助于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只有一个人能够真实的接纳自己,才有可能接纳别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同时也教给了孩子真实的面对和表达自己、接纳自己的能力。

② 重点永远落在"爱"上。

"妈妈不陪你不是因为妈妈不爱你,而是因为怕伤害你"。除了真实的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外,将和孩子沟通的着眼点放在"爱孩子"上面。孩子听到这句话,感受到的不是妈妈发火带给自己的"伤害感",不是对坏情绪的防御、回避,而是情感的体验——妈妈爱我,和我暂时的分离不是因为小怪兽,而是因为怕伤害我。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情感和情绪的积累是有重要意义的,在这样点滴的积累中,会完成一个孩子的认知。

孩子从妈妈发火(可能会大声喊ta,说ta,或者暂时不去理ta)这个现象里,体会到的不是被遗弃感、被伤害感,而是懵懂的明白妈妈无论此刻有多可怕,但是始终还是爱ta的。

这样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罐里,ta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父母的初心,都不希望伤害孩子,但是实现不伤害孩子这个目标,除了不断的实现自我修复和人格完善之外,更需要在自己"不完美"的状态下,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而真实而充满感情的表达,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③ 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对孩子的情绪,做父母的要无条件接纳,对孩子的行为,要有规则的引导。这句话是说给父母听的,但是反过来,其实可以应用到任何人身上。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父母能够接纳和允许自己的情绪,孩子也就学会了接纳和允许,当父母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也会学会负责。

这种负责,还会逐渐培养成一种品质,延展到人格层面,不仅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其实培养一个孩子,归根到底是培养ta的人格,至于成绩、特长…...这些都是随之水到渠成的副产品,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犯的错误是本末倒置,过度的将注意力放在成绩、作业、特长上面,而忽略了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做支撑,那么即使能获得一时成绩的优秀,也会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名落孙山"。只不过人格的影响力不像成绩那样可以量化,表现的那么明显,所以常被人忽视。其实,人格就像一个人的骨架,没有骨骼,再好的肉皮也只是一滩烂肉而已。

而人格的培养,就在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之中,家长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就能将教育孩子置于庖丁解牛的顺畅当中。

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下面我们就再说一个小案例,分析一下这位妈妈的做法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提升。

妈妈自述:今天早晨我女儿起床时,问我穿几件衣服,当时我在做早餐,就大声的告诉她自己穿,快点起床,结果我进卧室时,看到她还躺在床上,很不高兴的样子,她还说,让我滚出去。当时我很寒心,就没有理她,自己出来吃早餐。她洗漱好,看到我在吃早餐,就坐在一旁哭了,说,她叫了我几次,我没有回答她,进去还把卧室的灯打开,刺着她的眼,她因为生气才说了"滚出去"那样的话。

我的做法是,首先告诉她我听到滚出去之后的感受,其次告诉她:滚出去是生气了,对不喜欢的人说的话,并问她是不是不喜欢我?她说,不是。最后我告诉她:当时可以再跟我说一遍,并约定以后自己提前找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这位妈妈问我,不知道自己处理的怎么样?所以我们就她这个案例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1. 我们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表达,但是却忽视孩子之前情绪的累积

很显然,这位妈妈最不能接受的是女儿说她"滚出去",这三个字由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会让做妈妈的感觉到寒心。但是,我们首先要清楚"凡事事出有因"这个道理,任何事,任何行为,任何反应,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发生的,它一定有它的原因。

这当然也是我们常说的,存在即合理。

从妈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女儿的愤怒是有她自己的原因的,而"滚出去"这三个字,实际上是她情绪爆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从女儿的回答可以看出,她的情绪是有累加的:妈妈的无回应、进去开灯刺她的眼(让她感觉不舒服)….

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出有因",如果父母能暂时放下自己被"滚出去"这样激烈的词语的刺激,看一下孩子的情绪,自己的很多情绪也会得到释然。

这并不是说孩子是对的,是应该或者可以那样说话的,而是说当我们读懂了孩子的情绪,也就解决了和孩子之间的大部分问题。

① 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对孩子来说,渴望得到父母的回应,是她们最真实和最核心的渴求。年龄越小的孩子,这个需要越明显。即使是像案例里这个孩子,虽然已经上小学了,但是她依然需要妈妈的回应。

事实上,不止是孩子,即使是成人,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要求回应,渴求回应,几乎是每个人的核心需求,这正是为什么冷暴力最伤人的原因所在。

妈妈可能会觉得,自己并不是有意不回应孩子,而是手头上有别的事,或者像文中的妈妈一样,没听见孩子在喊自己,这种情况当然是可能发生的,我们不是圣人,孩子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罐里,但是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一点,是希望引起家长的重视,知道"无回应"对孩子的伤害。

如果能对孩子的"伤害感"有所体谅,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孩子会有那么大的愤怒和委屈,也就比较容易"原谅"孩子的口不择言了。

② 忽视、敷衍伤害大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提到要给到孩子高质量陪伴,而忽视、敷衍、不耐烦的口气等等这些,都是损害陪伴质量的重要因素。

妈妈因为在忙着手里的早餐,所以对女儿大声呼喊到底穿几件衣服是有情绪的——这也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琐碎的家务常常会消耗掉父母的耐心,对孩子很难一直保持一种温和和耐心的口吻。

虽然很难,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引起重视,因为你当下的一个"偷懒",由着自己的心去随意的对待孩子,就等于在ta幼小的心灵上划了一条伤痕,日积月累,伤痕越来越多,孩子的人格缺陷就越来越大,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从结果上来看,我们必须要对此有高度的重视,就像我常说的那样:"菩萨畏因,凡人畏果",我们做不了菩萨,但是可以做一个"畏惧结果"的凡人。

其实很多事做不到,归根到底往往还是因为自己不够重视。就像一个烟民,虽然知道抽烟不好,但总是戒不了烟,有一天得了肺癌,不用别人催,马上就能把烟戒掉。当对结果的认识足够深刻的时候,往往可以改变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

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 复盘的意义

我们不是圣人,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瑕疵,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将这种伤害修复到最低程度。在这里面,事件的复盘,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复盘就是等事件发生之后,我们仍然可以和自己或者孩子做二次的沟通,我们可以自己对事件进行复盘,找到自己在处理问题上犯的错误,当自己冷静下来再重新回头看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

我们同样可以和孩子复盘,引领孩子从当时事件中走出来,再以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向看待问题。

① 孩子究竟是口出妄言,还是不会别的表达方式?

妈妈对孩子用"滚"这个词很敏感,也很愤怒,在之后和女儿的谈话中,她特别和女儿澄清了"滚"这个字的概念,并引领女儿看到自己因为情绪而用词不当。

可以说,通过学习的妈妈,已经做的非常好了。但是我们还可以再看的多一些。比如女儿的刺激性表达,除了情绪激烈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事实上,很多人不会好好说话,这个"不会好好说话"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自身情绪管理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不会好好说话

别惊愕,这是真的。

我们的语言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习得的,也就是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父母使用什么语言,我们往往也会潜移默化使用什么语言。如果父母经常使用比较激烈的表达方式,那么孩子这样就不奇怪了。

所以,父母可以首先看看自己身上是不是有这个令自己讨厌的毛病。

其次,很多不善言辞的人在极度愤怒时,也会出言不逊。

生活中我们常看见有的"老实人",要么不说话,要么张口噎死人。其实语言表达是一个很有效的情绪疏导方式,而很多人不擅长此,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他们不会说话,当很生气的时候,只会挑选伤害性更大的词汇以此泄愤。

所以,培养孩子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样是一个能力的培养

② 在复盘中学会引领孩子

刚才我们已经谈到了孩子的"起始"情绪点,来自对妈妈无回应的不满,这时候在做事件复盘的时候,妈妈可以引领孩子,问问孩子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情绪?说"滚",实际上是想表达什么?如果换一种方式,同样表达自己的愤怒,怎么说?…..

类似这样的引领方式,一是帮助孩子疏导情绪,看清自己的情绪,二是引领孩子使用更恰当的方式表达,开动脑筋,启动独立的思考。这样的方式,要远胜于教训和讲大道理。

像这位妈妈,澄清"滚"这个词的含义,问清女儿是不是讨厌自己……这些都可以在事件复盘和引领的过程中给孩子一一呈现。

我们说孩子做错了很容易,挑错谁都会,但是光挑错还远远不够,真正的教育,需要引导孩子知道哪错了,更要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这个"对",绝不是唠叨、抱怨能实现的。需要家长同样开动脑筋,反复琢磨。

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 没有完美的家长,没有完美的教育,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

很多父母,尤其是有一定认知水平的父母,都很害怕自己会伤害孩子,给到孩子不恰当的抚养方式。但实际上,这种焦虑是没必要的。

焦虑从来都不能使我们变得完美,只有行动才可以趋近完美。

说了很多对孩子的伤害,但实际上,孩子本身是有自愈功能的,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家长,但是我们可以把对孩子的伤害感降到最低。

当家长能够放下自己的焦虑,才能真实的面对孩子,孩子是世界上最敏感的小动物,他们能感知到父母一丝一毫的变动,当父母的心里是平稳的,安定的,对于自己对孩子犯的"小错误"是能够接纳并愿意做出改正的,那么孩子也一定能够感受到。

最怕自己伤害了孩子而浑然不知,只讲自己的道理,却从不愿意去看到孩子和理解孩子。那样的家长,对孩子的伤害性就会比较大了。

放心自己,也放心孩子。只要你是一个肯用心的家长,你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去。别被贩卖焦虑的鸡汤吓坏自己,但是,成长自己是必须的,你一直在成长的路上,你的孩子也会随之而来。

家庭教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独立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原创声明,盗版必究。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