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这些用药“无知”损伤孩子的肾脏
据统计,儿童肾病正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因未及时发现和治疗,一些患儿甚至发展为肾功能衰竭,专家呼吁,将尿检纳入儿童入托、入学必检项目,守护好孩子的肾。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童的肾病发病率提高?一方面因为近年来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多儿童肾病得到及时确诊;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在孩子生病时让孩子服用各种药物,当药物种类多,或某些成分叠加在一起过量了,就有可能对孩子的肾脏构成伤害。此外,某些补品和中药的滥用,也容易导致儿童的药物性肾病。
儿童用药遵循四原则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是尽力避免儿童药物性肾病最有效的途径。
-01-、原则一:避免使用肾损害药物
孩子感冒发烧等常见病、多发病,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实在需要吃药,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尽量避免选用肾毒性较大的抗生素,尤其是疑有肾功能不全或肾脏病史者,更应选择对肾脏无明显毒性反应的药物。
一些常见的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如甲氧西林、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拉啶)、氨基糖苷类(如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药物等。
值得注意的还有解热镇痛药。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另外临床不少儿童在服用感冒通(含双氯芬酸钠)后出现血尿,因此应避免儿童在感冒发热时使用此类药品。
此外,吲哚美辛、氨非咖片、安乃近、去痛片、安痛定(含氨基比林、苯巴比妥)等一类解热镇痛药不适合儿童使用。
-02-、原则二:不要未经过医师或药师指导胡乱服药
孩子一生病,部分家长往往就忙着让孩子吃药,有时甚至未在医生指导下多种药物混吃。
一般的常见病比如普通感冒、发烧,是有一定规律的,整个病程持续5至7天很正常,这期间孩子可能会反复发烧。除非出现特别紧急的情况,比如宝宝高烧不退,已经影响到神智清醒,否则在送到医院诊断前尽量不要自行服用药物,以免影响医师的诊断。尤其是退烧药,只能让孩子暂时性退烧,并不会让病痊愈,如果一直使用药物反复退烧,就很容易给孩子的肝肾增加负担,建议由医师先确认病因,然后再对症用药,可以先使用物理降温,而不是一味的用药。
-03-、原则三: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能抵消,不仅疗效不好,还会增高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如磺胺与维生素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起上,或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用药除了应避免药物剂量过大,还尽量不要同时用3种以上药物,连续使用某药物几天仍没有效果时,应根据医生意见更换药物或治疗方式。而如果未注意说明书中“主要成分”,某些复方制剂含有同种药物,更可能重复用药,造成某成分过量,如不少“感冒灵”中其实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等成分,这时就不应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其他感冒药。
不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对1岁以内的婴幼儿来说,最好选用口服液体药品,不但用量精确,宝宝也更易于接受。
-04-、原则四:不要服用一些有肾毒性的中药
部分中草药有明确的肾毒性,应用不当会发生不良事件。我国中草药中具有肾毒性的有数十种。其中,常见的有苍耳子、鸭胆子、常山、白果、篦麻子、马钱子、半夏、铅粉、铅丹、密陀僧、雄黄、砒霜、白降丹、轻粉、雷公藤、木通、草乌、广防己、马兜铃、天花粉、细辛、斑蝥、蜈蚣、朱砂、苦楝根等。有些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导致血尿,红细胞破裂产生的碎片容易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梗阻;溶血病人应避免服用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
不要轻易擅自选择购买中药,需要时一定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小儿肾病需及时就医的几种情况:
❶水肿:肾脏疾病的特点是眼睑或面部水肿,午后多消退,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❷尿检异常:若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尿糖等,都应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❸尿量过多或过少:正常情况下0-3岁婴幼儿尿量为400-600毫升/天,学龄前儿童600-800毫升/天,学龄儿童为800-1400毫升/天,尿量增、减都可能是肾病发出的“求救信号”。
药物造成的肾损伤一般较难察觉,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浮肿、尿色异常等现象不在意,等到发烧、血尿等症状出现时才就诊,往往会耽误治疗,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如果孩子经常感觉疲劳、脸色差或发黄、眼睑或下肢水肿,出现尿颜色改变、尿频、尿急甚至血尿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夏崚、李智平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