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亲人离世后,我再也无法幸福

文 / 李建学心理
2019-04-06 19:17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对亲人的哀思悼念之情,让某些一直走不出伤痛的人来说,尤其感到恐惧、悲伤、无助、痛苦甚至绝望。

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是需要被哀悼的。

那些无法正确哀悼,对于丧失难以接受的人,会在其后相当长的时期持续呆在亲人离世的创伤中。在临床中,经常会发现很多临终陪护者因亲人的去世而产生心灵创伤,仿佛自己的一部分也随之而逝。

而且,倘若这种消极的情绪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将会伴随陪护者很长的时间,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费凛老师解读

▓ 案例一:至亲逝世,陪护者从此觉得不配拥有幸福

A女士因经常失眠、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不顺而在家人的鼓励下走进心理咨询室,经过详细的沟通交谈,最终找到她的心理症结所在。

原来早年A女士父亲生病住院时,她因工作清闲,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可以照护病床前,作为家族中经济实力、处事能力最弱的子女,她被选为陪护者。此后近一年时间内,她都以医院为轴心,一直陪护在生病的父亲身边,负责与医院、医生、其他家庭成员沟通联系。

某晚父亲半夜醒来,不忍叫醒女儿,自行小心翼翼地绕过女儿的陪人床走向洗手间,不慎摔倒受伤,诱发心脏病并不治身亡。

父亲的去世,令A女士心怀内疚,同时也倍受亲戚们的指责,大家都怪她未尽好照护的责任。另一方面她也因与父亲的关系过于紧密,父亲遭受痛苦而离逝,让她觉得自己也不配享受幸福。这导致她不能

重新过上好的生活,工作中不少升迁机会也无缘无故放弃了,陷入自责、自怨的情绪难以自拔,常常失眠、焦虑。

▓ 案例二:害怕求医,更恐惧疾病遗传魔咒

B女士因胃痛而到医院就诊,对于一切正常的检查结果,她将信将疑,担心医生故意隐瞒病情,一再央求说,自己原本很讨厌进医院的,这次是实在太害怕自己患上胃病甚至是胃癌,经过几天的痛苦挣扎,熬过了几个不眠之夜,最终下定决心踏入医院求医,希望能问个明白。

原来B女士8岁时,父亲便因胃癌病故,从确诊到病逝,前后不足半年。那段时间她一放学便到医院陪伴父亲,看着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一点点走向衰竭、死亡,最后浑身插满了管子,临终时连话也说不出来。

她因此对医院充满了愤怒和怨气,觉得医院无用、医生无能才难以救治父亲,导致父亲死亡。白大褂的身影、消毒水的气味,都令她在医院里如坐针毡。

而另一方面,父亲的离世令她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力,总觉得自己也会遗传患上胃癌,在是否求医中犹豫徘徊,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患病后跟着父亲一起走向死亡。

▓ 案例三:被抛弃感,源于应激期重大生活改变

C小姐婚后对丈夫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又总觉得家婆在干预自己的小家庭,婆媳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家族生活。

经咨询后发现,原来C小姐11岁时,母亲发现患上肝癌,于是被送往省城大医院住院治疗,C小姐也被转学到省城,边读书边陪伴在侧。半年后母亲去世了,父亲很快在另一城市再娶,而C小姐则继续留在省城的重点中学读书,寄养在母亲娘家亲戚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孤苦无助的她对母亲既依恋又怨恨,觉得母亲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才生病,觉得被母亲无情地抛弃了。她对母亲临终前后的记忆也是模糊不清的,在内心深处,总不肯承认母亲已经彻底离开人世。

因此,在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粘连特别紧密,同时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稍为年长的妇女相处困难。

▓ 案例四:频繁服药,却治不好对父亲病逝的哀伤

L女士总是觉得自己胸口痛、胃部不适,浑身都不舒服,多年来四处求医,虽然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但她央求着医生给她开药。尽管医生一再解释,她却坚持长期服药。

经咨询后了解到,L女士的父亲早年因一场感冒没引起重视,想省钱、怕麻烦,未去医院就诊,拖了几天后,父亲病情骤然变化,发展为心肌炎、心脏扩大,引起肺积水,最终花了近十万元抢救费也没能救活。

为此,L女士一直很自责、内疚,怪自己当年没有劝父亲及时治疗。对于自身状态,她总会过度担心、焦虑,唯有服用药物后会感到有些心安。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寄语

告别才能带来新的开始

以上案例,虽然各自的症状表现有所不同,但究其原因,多是来访者在经历了至亲死亡后,因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灵疗愈或合理的生活安排而引致的心理障碍。

通常在病床前承担起照护病患的陪护者,都是家族成员中业余时间相对较多、地位相对弱势或力量较为弱小的人,他们内心本就不够强大。

而在陪护亲人的漫长过程中,与死者的感情甚为紧密深厚,长期与衰弱、绝望、死亡亲密接触,并承担医患沟通的重要责任,而且一旦亲人病逝,又要承受丧失的痛苦,内心更需要来自亲人的强大支持和安慰。

▼ 在面对亲人即将病逝的过程中,以下的事项能够减轻陪护者的心理压力:

1、家族成员轮流承担照护亲人的责任,而不要将陪护的主要责任都压在最弱势的成员身上。

有些家族是以“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的原则来彼此尽孝的,但这种安排既不能成为惯式,更不应成为出钱者对陪护者的居高临下,无论有钱没钱,都应以病床前的尽心照护作为对亲人最好的孝道。

2、对于一些重大的医疗决策,最好是家族成员集体讨论,共同承担后果,不应事前互相推卸、事后互相指责。

除了不能将责任都推给陪护者来承担,也要理解和包容陪护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所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毕竟陪护者并非专业医务人员,有些意外也确实难以避免。

3、及时做好陪护者的心理疏导。

患者去世后,陪护者要将心中的纠结及时向亲人或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倾诉,疏解内心的压力,要明白,导致亲人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疾病本身,死亡或者可以理解为亲人饱受疾病折磨后的一种解脱,最好的告慰逝者的方式便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4、做好死亡的告别仪式。

不妨让亲人们相聚一起,追忆和缅怀死者的生平,寄托哀思,并衷心感谢陪护者最后的倾心守候,让生者更有力量面对未来的生活,关爱自己的健康,摆脱对死亡的痛苦和恐惧。

5、对于年幼的孩子,失去至亲后不宜急剧变换生活环境或发生重大的生活改变,在适应期内亲人应更多陪伴身边,给予安抚和爱护,教晓他了解死亡、接受死亡并学会告别死亡,避免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影响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

另外,作为同样守护患者生命至最终的医务人员,也应充分理解家属的心理变化,给予耐心的解释。

主治医生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权威性,承担起相应的医疗责任,莫将所有的治疗决定和生死一线的压力都交由弱小的陪护家属。

如果时间许可,尽量多召集几位家族核心成员一起当面沟通。

医生要让陪护家属明白,无论作出怎样的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导致亲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无论由谁来跟医生沟通,所有的责任都是医患双方共同承担的,即使病情愈后不良,签字人无须背负内疚感,尽量减少陪护者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