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父母成长工具】孩子好习惯建立工具--刻意练习

文 / 积极家庭教育
2019-03-26 10:08

艾利克森博士(Anders Ericsson)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2016年他的一本书上了全世界的热销榜 ---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国内引进了中文版,叫《刻意练习: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他说,一个人要在某个领域成为顶尖人物,需要经历漫长的 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练习),这和“一万小时”理论有点像,但所谓刻意练习,并不是简单重复的练习,而是突破一个人的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的去练习。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刻意练习。通过艾利克森的论述,我将它概括如下:“刻意练习是一种高阶的学习方式,它遵循一系列的普遍原则,充分利用人们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建立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提升专业领域的表现水平与能力。”

简单来说,如果说有一种方式方法能够帮助你提升专业技能成为行业杰出人物,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为什么刻意练习能够提升人们的专业能力呢?

这里有两个核心:

一是大脑的适应能力,人们习惯于舒适区;二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离舒适区一定距离进行练习。

【积极父母成长工具】孩子好习惯建立工具--刻意练习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脑。

大脑像肌肉,越练越发达,它和身体一样,具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它们会根据我们对它的运用而进行改变。

当你足够多地练习做某件事时,你的大脑就会改变某些神经元的用途,以帮助你完成那件任务。

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大脑中的变化也越大,但是不能在过长的时间内过分逼迫自己,这样可能会导致倦怠和低效。也就是说,我们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但又不能离舒适区太远,以此来挑战体内平衡,迫使你的大脑或身体越来越习惯于某种练习,从而将从前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

【积极父母成长工具】孩子好习惯建立工具--刻意练习

再来看看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者其它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

比如说一提到蒙娜丽莎,你马上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她的神秘微笑,以及整幅油画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人们脑海里的心理表征。比如说狗,你从来没见过狗,也没看到过与它相似的动物,那么对你来说,“狗”这个词没什么意义,你可能只是在书上看到过关于它的知识描述:“狗身上长毛,有四条腿,喜欢吃骨头,喜欢群居。小狗通常被称为”狗狗”,可以对它们进行训练,如此等等。”

这些都是知识概念,没有任何意义。但是,随着你长时间的遛狗、与狗一起玩耍,你开始全面了解它们。所有关于它的信息被整合到一个全面的概念中去,这个概念由“狗”这个词来表征。

所以现在,当你听到“狗”这个词时,不用搜索记忆就能想起关于狗的各种细节,而且所有这些信息都能随时限时访问。这就是心理表征,你已经将“狗”这个词添加到了你的心理表征集之中。

同理,我们在学习其它任何一门技能时,通过刻意的练习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监测我们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让我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

下面4种关于刻意练习的方法与原则非常值得借鉴。

【积极父母成长工具】孩子好习惯建立工具--刻意练习

1、要制定正确而明晰的目标

许多家长认为“每天打乒乓球一小时”、“每天练琴1小时”这就是目标。其实,这并不是刻意练习中所要求的正确的目标。打乒乓球时如果要求“一小时之内反手连续接打乒乓球超过20次”。弹钢琴时如果要求“连续弹奏三遍不错和不漏任何一个音符,严格按照钢琴谱中的一些表情记号而充满激情的完成一首曲目”。这才是刻意练习者应立的目标。

2、必须一直处于非常专注的状态

盲目的进行练习,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练习者只有一直处于非常专注的状态下,才能突破一定的难度,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写作为例:花一个阶段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领域的某一个主题上,进行深度思考,才会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即使每天都在练习写作,但是如果练习的主题和练习的形式不同, 往往也会事倍功半。

【积极父母成长工具】孩子好习惯建立工具--刻意练习

3、要寻找正确的反馈路径

以写作为例,同学和老师是很好的反馈路径。但是,你要真想知道你的写作水平究竟如何,可以把你的文章放在微博上, 或者发到朋友圈,也可以结集印刷一本非正式的出版物,这样你会得到更多的反馈意见。通过不同渠道获知这些反馈意见后,就能很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随后有的放矢的进行改进。

4、走出舒适区是关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在练习的道路上任其发展,他/她往往会习惯一直在舒适区。无论是打乒乓球、弹钢琴、还是写作,孩子都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练习。“打乒乓时反手抽球不好练就不喜欢用这种方式去练”,“批判性写作难度大就不喜欢去写这种文章”。如此让自己始终处在感觉舒适的状态下去练习,即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投入了不少的精力,但进步并不明显。

【积极父母成长工具】孩子好习惯建立工具--刻意练习

爸爸妈妈们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在“刻意练习”的前提条件下,去遵循“一万小时定律”,相信孩子在各方面都会突飞猛进。

波尔加三姐妹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末,拉斯洛·波尔加(Laszlo Polgár)是一位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认为:

正确地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将他变成顶尖人才。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陪他训练,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真正热爱那门学科的话,真的可以达到那目标。我们选择了国际象棋,国际象棋非常客观并易于测量。

一般来讲,人们总是认为国际象棋是男人的游戏,女选手通常是该项目的“二等公民”,一直以来,从来没有哪位女棋手获得过特级大师称号。实际上,对于女子国际象棋比赛,当时的社会态度与塞缪尔·约翰逊的那句名言很相像:“女性去布道,就好比狗用后腿走路。通常情况下走不好;但如果你发现它真的能走,你会感到吃惊。”

可拉斯洛地生了三个孩子,全都是女孩。然而他的三个孩子,个个都证明了父亲拉斯洛的观点:正确地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将他变成顶尖人才。

大女儿出生于1969年,名叫苏珊·波尔加 (Susan Polgár)。二女儿出生于1974年,名叫索菲娅·波尔加 (ZSofia Polgár),最小的女儿是1976年出生的朱迪特·波尔加 (Judit Polgár) 。拉斯洛没有让女儿们上学,目的是让她们把最多的时间用来研究国际象棋。没过多久,拉斯洛的"家庭教育实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大女儿苏珊·波尔加在4岁时就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冠军,15岁时,她成为世界一流棋手,后来又成为第一位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但是,苏珊·波尔加甚至不是三姐妹中成绩最突出的一个。

二女儿索菲娅·波尔加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一度成为世界上排名第六的国际象棋棋手。不过,在波尔加三姐妹中,可以说她是最不用功的。

三女儿朱迪特·波尔加可谓“王冠上的明珠”。她在15岁时成为特级大师,在当时的无论男子特级大师还是女子特级大师之中,都是最年轻的。她在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棋手中连续25年排名第一,并一直保持到2014年宣布退役,战绩迄今为止绝无仅有。

考虑到几乎没有多少父母会如此全心全力地把孩子打造成某个领域的世界最佳,她们的成长确实有点儿不同寻常。但波尔加三姐妹在国际象棋界所走过的路,基本上和各行各业杰出人物在迈向卓越的过程中所走的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