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报复性熬夜”,成为时间的主人 | 睡前聊一会儿

文 / 人民日报评论
2019-03-26 03:14

掌控时间,不再“报复性熬夜”来自人民日报评论00:0005:39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生活中,不知各位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很困,但就是不肯闭上眼睛入睡;发誓再也不熬夜,但夜深人静时依然一遍遍刷着手机停不下来。最近的网络热词“报复性熬夜”,讲的就是这种现象,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和讨论。今晚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工作真的太忙了,到晚上才有时间打会儿游戏。”“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光阴短暂不能辜负了夜晚,必须做点事情来度过。”互联网上,类似这样的讨论折射出“报复性熬夜”的内在心理,从中可以读到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鲜明特点。有人说熬夜是一天当中最后一道仪式感,是无比珍贵的心灵港湾;也有人说“报复性熬夜”是当代都市人被工作挤压得失去生活后所做的“负隅顽抗”。“报复”一词,让每一次晚睡都有了一个听起来既扎心又无奈的理由。

或是因为工作挤占了太多时间,所以在夜晚寻找放松身心的闲暇时光;或是因为白天总是不太如人意,所以在夜晚摸索自己满意的存在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不自觉使用其他方式来弥补这种缺憾,缓解焦虑、减轻内心不安。现实生活中,当每一天都被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安排得满满当当,当日常琐事萦绕心头带来无力掌控感,当年龄日渐增长催生了内心的不安,年轻人牺牲睡眠时间来弥补一天的遗憾,为的是以此实现内心的一种平衡。“报复性熬夜”成为不少年轻人生活的常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恰恰出自一种补偿心理,也是自我防御机制的需要。

放置在更为宽广的时代背景下,“报复性熬夜”也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日新月异、不断迭代的技术,重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快速发展的时代,似乎给每个人生都按下了“快进键”。在被拉紧了发条、一路狂奔的过程中,那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被逐渐打乱,闲暇的慢生活也渐行渐远。如何在快速变化之中与自己乃至世界和解,如何寻找一种自洽的生活方式,似乎在当下变得愈发困难:欲望总是无孔不入、压力让神经敏感紧绷,睡眠也就难免步步后退。或许,每一个不肯入睡的夜晚,都怀揣着一颗难以平复的心吧。

然而,不论追求内心补偿和平衡也好,还是面对外界压力的自我调适也好,“报复性熬夜”虽然能够“一时爽”,但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一方面,为了夺回失去时间选择加倍熬夜,并不能改变生活中的处境,反而在悖论拉扯之中增加了无力感和焦虑感。另一方面,过度熬夜必然是白天工作的无精打采、效率下降,恶性循环也会让身心更为疲惫。前不久,中国医师协会发布调查显示,90后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六成以上觉得睡眠时间不足,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占17.5%。睡眠不足、不规律正在成为普遍现象,带来的身体伤害和精神负担,值得高度警惕。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处于人生拔节成长期的年轻人,压力在所难免。但人都有自由意志,理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报复性熬夜”何尝不是为自己不规律作息找到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呢。不妨扪心自问,白天工作真的有那么忙碌么?是不是我们对工作和生活还缺少一点规划,是不是在克服自身缺点上还要多一点坚决?由此来看,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最需要补上的是自我管理能力。要知道“报复性熬夜”报复不了别人,只是让自己吃亏。而面对生活,所谓“报复”不过是一种消极的逃避,需要的乃是用积极心态去拥抱生活,在自我成长中成为“时间的主人”。

这正是:生活忙碌碌,熬夜何其多;若为长远计,自当早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