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文 / 木小暖同学
2019-03-23 19:06

01

2019年3月18日,盐城市建湖县居民,37岁的杨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被13岁的儿子邵某砍死在家中。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邵某的亲属表示:孩子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母亲独自一人抚养小孩。因为孩子整天玩狗,荒废学业,母亲一气之下就将狗摔了,孩子见状就想拿刀吓唬母亲,没想到失手了。母亲倒下后,狗还在叫,孩子拿刀把狗也给砍了。

有邻居称邵某读初中,成绩一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经常因为钱的事情与母亲吵架。他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些强势,所以在管教上有问题。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这并不是第一起未成年人杀害父母的案例。

2018年12月2日,湖南省益阳市沅江泗湖山镇一名12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持刀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砍死在家中。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2018年的最后一天,湖南省衡南县三塘镇,13岁的罗强用父亲那把养家糊口锤子杀死了父母。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一桩桩案例触目惊心,让人心寒,让人不禁问道这一届的孩子都怎么了?为何都如此暴力?

有网友说,由于中国法律规定未满14岁的青少年,不得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导致孩子有恃无恐,即使杀人了,也会被释放回归正常的生活。

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等3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议案。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建议: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降低到12周岁;同时调整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2周岁到14周岁,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性质极其恶劣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相应的调整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据此,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司法保护第五十四条第二点最后添加:对情节特别严重、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的,可依照更高年龄段责任承担规定进行处理。

这一提案立刻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极大的关注,点赞数已经超过12万。

的确,法律的约束是很重要的,可以让这些孩子在犯罪之前有所顾虑,但是类似案件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究其根本,还是家庭教育!!!

02

美国思想家艾默生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家庭是一个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群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对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这些杀父弑母的孩子身上也映射着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

1、父母溺爱

父母将孩子视为人生的全部,当做生活的中心,他们将自己全部的爱和关注点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有求必应。

由于被溺爱,孩子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越来越以自我中心。一旦父母试图拒绝、制止时,孩子绝不会轻易妥协,而是会转化为暴怒,甚至走向极端。

2011年,一个小男孩因母亲拒绝给其买玩具,而在广场上哭闹并且抓母亲的头发。母亲疼痛央求放手,一个女孩前来解围,却被男孩一声“你滚”骂走,最后男孩更加张狂,竟然伸手掐住母亲的喉咙,母亲被憋得满脸通红。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0上海街头,一男子因母亲拒绝帮其还2万元的银行欠款,当街摔打年老的母亲,对其大打出手,毫不留情。该男子的母亲却称,自己只是受到惊吓并未受伤,对儿子的行为不予追究。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前文用锤子杀死父母的罗强,其父将儿子视若珍宝,尽可能给儿子创造更好的经济和教育条件。但这种宠爱换来的是罗强的顽劣,他爱玩游戏,出手阔绰,花钱请高年级学生帮忙打架。溺爱中长大的罗强,最终将锤子挥向了父母,酿成悲剧。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溺爱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一点威信,他们只知道毫无底线地妥协和付出。

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对自己犯的错误毫无意识,他们习惯了索取,一旦得不到,就会癫狂。

父母的溺爱和纵容把孩子培养成暴戾乖张的白眼狼!他们毫无底线的溺爱终将得到反噬!

2、缺少父母的陪伴

2014年2月18日晚,湖南娄底,14岁的肖明用刀刺死了到网吧找他的父亲。

2014年4月11日深夜,江苏泰州,14岁的薛毅用铁榔头砸脑袋、刀刺、毛巾塞嘴等方法将父亲杀害。

2014年8月12日,四川自贡,13岁的苗丹误将邻居3岁女童撞倒,慌乱之下将女童扔入粪坑,致其死亡。

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留守儿童。

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曾对近四百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其中106有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于易怒性格。触目惊心的是,有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

《中国妇女》杂志进行的“双独生子女婚姻”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双独生”年轻父母“只生不养”,将孩子的养育交给双方父母。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隔代教育”在现在的社会中相当普遍,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的原因将孩子丢给老人养育,然而老人更重视的孩子是否吃饱穿暖,缺少和孩子的沟通交流。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孤独,本应该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爱的陪伴。

孩子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大多数会对父母充满怨恨。即使长大后和父母在一起,他心中的怨恨已经无法消除,对父母迟到的管教只会让孩子更加地憎恨和埋怨!

3、生长在暴力环境中。

南宁一小学在2013年9月成立了《矫正情绪行为障碍,提升孩子的正能量》心理课题组,对校园中25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并进行了时间长达3年的追踪。近日,记者从该课题组了解到,25名孩子所在的家庭中,遭受父亲暴力的有8人,占比32%;遭受母亲暴力的有5人,占比20%,父母双方都施暴的极少,但有不少孩子遭受了家庭冷暴力,相当于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家里遭遇了家庭暴力。

心理学上认为:命运是心理的强迫性重复。如果孩子得到过幸福,他就会重复幸福,如果他得到过痛苦,他就会重复痛苦。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崇尚暴力,错误地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于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第一个想法就是用暴力解决!

而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情感很压抑,他一再被父母压制。中国有句话说得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旦他心中的那根弦达到了极限,他就很容易反弹爆发,对对方展开致命的报复!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日本电影《告白》中,森口老师的女儿爱美被自己的两名学生杀害。

其中A的母亲本是一个学有所成的学者,因结婚生子不得已退出了学术界。孩子出生之后她认为A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于是经常打骂孩子。导致A感到十分缺爱。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B的母亲由于过分溺爱自己的儿子,不肯面对孩子杀人的事实,而不断为自己孩子找开脱的借口,最终被儿子杀害。

这两个合谋杀人的孩子,正是缺失的家庭之爱和荒唐的家庭教育让他们心理扭曲,走上了犯罪之路。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所以说每个不负责任的父母都是在培养潜在的罪犯。你的不负责任不停地击垮孩子的内心世界,导致他们走上了歧途。

03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但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你对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动作都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握底线,坚持原则,决不能盲目,放任自流。

1、减少溺爱,尊重孩子的成长

溺爱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适度的疼爱才是有分寸的家长。

尊重孩子的独立,放手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培养孩子独自人格,让他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在他成长的路上给予适当地提点和帮助。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2、注重陪伴教育

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每晚都会和女儿共进晚餐,他曾说他最自豪的事不是当上了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不要再以忙为借口,扪心自问你有总统忙吗?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多陪伴孩子,每周末抽出时间带孩子玩玩,听听孩子的倾诉。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没有不喜欢父母陪伴的孩子,而你,请不要做不懂得爱孩子的父母。

3、 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减少暴力,责骂和冷漠,多一些关怀,倾听和理解。

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孩子精神富足,心存善良。

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孩子温暖纯良,积极向上。

孩子是暴戾、自卑和阴暗,还是阳光、乐观和开朗,完全取决于你。

“我13岁,我杀了妈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恶魔。

不要因为你对家庭教育的放纵,将孩子拉向罪恶的深渊。

龙应台曾说:“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期限的。然而,食物过期可以再买,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请肩负起你作为父母的责任。不要等一切都无法挽回时,你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