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是自卑还是高情商?
01
晓华,我们单位的“老好人”。
老板要求加班赶材料,几次都是她独揽独包,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性地把手里多余的活儿交给她处理;
有时大家一起订外卖,她会主动帮没带钱的同事垫付餐费,之后也不好意思再去要回;
她也常在下雨天把自己仅有的一把伞借给同事,自己顶着个塑料袋跑回家。
即使这样,大家对她依旧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心机深,有人认为她目的不纯,有人甚至认为她生来就该做得比别人多,付出得比别人多。
有次我和晓华被分在同一任务组,她帮别人做的材料出现错误,对方不仅不承担责任,反将责任全推给她。事后,她哭着跟我说:“为什么我平时尽心尽力地对大家好,谁有困难我都帮。怎么到头来,我却得不到半点好?”
她成了不能犯错的“好人”,一点小问题都会把她打入道德水平以下,甚至会被一些人解读为:“她就是装的,之前那么好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她以最卑微的姿态善待每一个人,得来的却不如一个长期得罪人、偶尔懂事一次的人的掌声多。
02
曾看到一篇文章探讨“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过度敏感脆弱,因为自我边界模糊,所以总是想当然以为别人和TA一样没有边界。
这样就造成一方面他们会因为能够轻易打破人与人间的交流界限而容易和一些人变得比较亲密,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得不到别人更多的回报和关注而痛苦。
他们总以为被讨好对象能够理解到他们的需求,所以在讨好对象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只会付出更多的讨好。
讨好者投入了太多的‘沉没成本’,他们往往‘不甘心’自己的所有的付出和讨好都化为幻灭,因此只能陷入‘无休止的讨好并期盼着别人永远不会到来的回报’之中。”
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让很多玻璃心不安揣测了一番,“我是不是说错话让TA生气了?TA是不是不喜欢我?”
我是个极少发朋友圈的人,有次,通讯录中有一个很久不联系的人发信息问我是不是限制了TA看我的朋友圈?还是设置了分组可见?
这条责备式的信息让当时的我十分不解,后来和几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聊过后,他们告诉我:
“的确有这么一类人存在,如果你仔细了解过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更像一个受害者,一只惊弓之鸟。
他们极度脆弱,需要不断通过乞求别人的关注和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甚至会因得不到关注和理解而责备他人,这种过度的责问背后其实藏着深深的自卑。”
03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这样的:人真的有必要活成被人想要的样子吗?
有一个人回答:
“这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这是不得不的妥协。
十五岁的时候我会在课桌上一天不动,因为害怕自己举止惹人嘲笑。
二十五岁的我,会在并没有找到理想对象的时候匆匆步入婚姻,因为不想被人认为是异类。
现在三十五岁的我,混吃等死,不敢奢望幸福,因为怕别人说我不配。
人人说我静秀,人人都不懂我。
因为太多的顾忌,我已经慢慢的失去了一些资格。
终究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终究活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状态,最终也并未讨好任何人。”
讨好就像一个怪圈,投入其中的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得不到后反而会陷入深深的自卑。他们一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并企图依靠他人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然而,放弃自己的权利,依靠他人获取自我认可的方式是十分不稳定的。
蒋方舟也曾在镜头面前分享“讨好型人格”给自己带来的被动和压抑,她回忆自己从小到大总是会不自觉地以成人规则去讨好所谓“权威”。久而久之,讨好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为逃避冲突,甚至在和男朋友分手时,也不敢回应对方不依不饶打来的电话。
她说:“我没有跟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
“所谓真实的关系,是你能和对方吵架,可以把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他。”然而,讨好型人格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漠视自己的价值感受。
他们对社交中出现的争吵、尴尬、意见冲突等负面状态会十分不安,总是试图营造出和谐的气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利益。
04
有人问:林志玲属于讨好型人格吗?
的确,讨好型人格的人和高情商的人在某些方面很相似,比如他们同样心思缜密,有同理心,都很擅长从细枝末节去分析别人的情绪,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他们看上去似乎总是心平气合,善于与人和睦相处。
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高情商的人,深谙游戏规则,并善于把控。他们有主见,对他人包容却不纵容。他们有原则,会客观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从不轻易贬低自己,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讨好型人格的人则过于谦卑,下意识忍让。过分在意他人评价,也习惯性将别人的错误归于自己。他们小心得压抑着自己的欲望,企图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认同,但这背后隐藏的往往是畏惧,是软弱,是害怕失去。
从许知远访谈林志玲那一期节目中可以看出,林志玲始终眼含笑意,对许抛来的每一个问题都真诚作答,并未刻意迎合或回避。她坦率、直接、甚至享乐其中,看不出她有任何的唯唯诺诺或紧张不安。
许在访谈结束后也表示对林如此坦诚地展示自己的挣扎和渴望感到意外,但又被如此自然、如此放松的她所触动。
关于林志玲,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评价:因为太完美,所以索然无味。
然而对于这一评价,林志玲的看法却意外通透,她说:“其实女孩子就好像一颗钻石,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才是真正完整的女人... ... 可是面不一定不要做的那么外放的,我也没有必要随时告诉大家这个是我的才能之一... ...”
她清楚自己的尺度和边界,深谙自己的天赋所在。她坦诚自己确有想要爆发的欲望,但也笃定道自己是个不会失控的人。
她找到自己人生需要扮演的角色,自尊自爱、张弛有度,这才是高情商的最好体现。
05
讨好型人格的人如果不想继续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该如何及时止损?
1、与自己对话。
由于你长期“饮鸩止渴”,已沉迷在过度关注他人需求的状态中,你所有得体的行为、谨慎对答并不是由内而发的自主行为,而是希望以此换取他人关注的被动行为。
你要尝试将你对他人的过度关注转回自身,只有当你回归内在,才能为自己这种不受控制的讨好行为按下暂停键。
2、不要逃避责任。
你的敏感、脆弱常让你不自觉得进行自我批判。为了逃离这种无力感,你总是回避自身问题,通过不断帮助他人来制造“自己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假象。
久而久之,你一次次在自己的问题上崩溃,再一次次向他人奉献自我,这终究是个死循环。要看到你自己才是需要帮助的那个人,不要把照顾好自己的责任寄希望于他人。
3、提升自我价值。
你常将自己摆在“弱势”地位以寻求安全感,但这只会不断消磨你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你放低自己,希望以此来避免冲突,得到他人喜爱。这种逻辑并不正确。
在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中,对方如何对待你,根本取决于你是谁。你拥有足够的价值,别人自然会尊重你,你的自我贬低并不会为你赢来真正友好的回应。
每个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讨好行为,有的人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较久,有的人可能只是偶尔停留。
但我们并不需要过度责怪自己,我们并不完美,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正常的。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引发问题的那个根本原因才值得我们关注。
不要让过高的自我要求阻碍我们对自我状态的觉知,一切引发问题和痛苦的事件都可以作为人生道路上成长的踏板。
遇到问题并不可怕,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作者:吼里
来源:简书
来源 | 微信公众号:525心理网( ID:psy525_cn)一个有营养的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