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就被重视的早教,你还没给孩子上?
为了让你们记住早教的重要
小编今天什么也没做,光顾着看书
去追溯人类教育事业的伟大进步之一
——
早期教育
在古代的广泛应用啦
这么一看,不得了
……

早在遥远的古代
人们就意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性
当时,早期教育已是走在教育界前端的弄潮儿
是备受书香门第和贵族教育推崇的教育方式

周代 ,便出现最初的早期教育“课程表”
《礼记 · 内则》里婴幼儿教育年序表编撰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也就是说,那时的宝宝会吃饭了
爸妈(or老师)就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
能发音讲话了,就会教导男孩子说话要雄壮有力
女孩子要温柔婉转

这张侧重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培养的
“课程表”一直流传至今
与现代意义上的早期教育所强调的兴趣、想象力、智力等
多方面的开发可能还有些距离
但当时早期教育的思想从日常细节上已有所体现
春秋时期
《论语 · 颜渊》中孔子强调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宝宝从小就要自觉“克己复礼”
那时培养的品格就如同生来就有的天性
长期形成的习惯仿佛完全出于自然
模仿、接受能力最强,各种社会知识
人生经验、生活习惯大多是在小孩时期获得的
这时候形成的好习惯会受益一生

汉代 ,政治家贾谊也明确提出了“早喻教”观点
喻教即“开导教育”
贾谊认为婴幼儿刚出生没有受到外界熏染
这个时候给予好的教育引导便会收获最大的教育果实
此时进行早教,正是灌输知识与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幼儿时期教育效果最佳,必须及早施教,才能健康成长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有个特别著名的教育学家——颜之推
写了一本关于“子女教育”的《颜氏家训》
其早期教育原则——
“抓紧时机,及早施教”,后世广为流传
颜之推认为婴幼儿时期是认识的奠基时期
必须及早施教,方能健康成长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婴幼儿处于“学期未充”、“精神未定”的阶段,可塑性大
二是幼儿精神专一,教习效果好。爱教结合,宽严相济

他指出,善于教育的父母必须能把慈爱与严教结合起来
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不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可能会偏执一端,不是爱就是教
只做到其中一个,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父母对孩子不能“无教而爱”
而应将教育与爱护结合起来,爱得其法
注重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他认为,人在少年时,神情未定
应注意家庭和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都是父母的亲骨肉,父母对待孩子应该平等爱护
一视同仁,而不应偏爱一个、厌恶一个

明 代
后世学者在早期教育实践经验已越来越纯熟
明代 王守仁《传习录》中
“大抵儿童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贪玩又怕拘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老师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在学习上多加鼓励
使他们自发求学,才能收到进步迅速的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味管束要求,用枯燥学习内容充塞他们的生活
不仅收不到好效果
反而使孩子为了一些本可以正常流露的贪玩娱乐的念头
而不得已以逃学、撒谎、作假、使坏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王守仁在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思想的同时
注意对天资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法
归纳出潜移默化、自家解化、鼓励乐学、日行考德等
与原理相统一的教育规则
建立了集前人之成的思想体系
智慧的古人早已认识到,当儿童内在成熟进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施行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抛开现代许多严肃、被寄予太多“成龙成凤”期望的初衷,古人看待早教,似乎更简单、更抵本质。

延续至今的早期教育
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用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的方式
把古人的思想和精神发扬光大

(以上图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