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家庭教育解决父母压梨山大问题
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父母对教育、对孩子所持有的功利主义观,是父母自身科学教育素养的缺失,是父母自身消极的教育心态。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错误的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和儿童观,必然导致家庭教育中出现单纯以应试教育为指向的功利化倾向,忽略对孩子成长更为重要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情商教育、幸福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
新的时代呼唤一种科学的家庭教育新理念,代替这种背离儿童积极天性和时代发展的狭隘教育观。积极家庭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用实验数据做理论支撑,以“积极”为导向,充分发掘孩子自身的潜能、力量、优势和美德等积极品质,让孩子拥有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
积极家庭教育是积极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实践和应用。积极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被定义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倡导品格与学业并重的教育理念,认为积极心理品格教育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业的成功。2014年12月,“国际积极教育联盟”在美国纽约成立,致力于提升儿童学业能力的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和幸福教育。2016年7月,首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大会”在美国达拉斯举行,4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围绕积极教育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推行的积极教育实践来看,积极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效预防和减少儿童抑郁、焦虑情绪的出现,减少学生的缺课率和退学率,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快乐感。目前,江阴中学、增城高中以及清华附小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积极教育的实践探索,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学业成绩和自我积极体验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在自我接纳度、积极主动感、目标意义感、勇气和毅力、人际关系能力和个人成长能力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
积极家庭教育倡导从幸福和品德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孩子的心理能力,主张父母对孩子采用积极态度、积极语言、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解释、积极思维和积极改变,从而对孩子产生言传身教的积极影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本土化的积极教育探索,积极家庭教育形成了“6+2”模式的内容体系。6大模块包括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投入、积极意义和积极成就;两套身心健康培养系统是指放松、锻炼、睡眠等身心调节方法和6大美德24种积极品质系统。
积极家庭教育中的积极自我,是指使儿童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表现为有良好的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应对能力。积极情绪是指个体对有意义事情的愉悦反应,是其在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产生的欣喜、愉悦、高兴、快乐、自豪等体验。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培养。家庭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求知中体验到快乐。
积极亲子关系是一种以安全情感依恋为基础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信任、支持、和谐的关系。积极投入是指培养儿童专注、投入、沉浸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任务中,具有求知、探索和成长的内驱力。积极意义是指儿童自身存在的意义感,父母引导和鼓励儿童善于发掘自身的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做出利他和亲社会行为,从而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积极成就是指父母通过科学的教育,鼓励孩子积极进取、勤奋努力、不断取得成绩。
作为一种国际教育的前沿理念,积极家庭教育是对当下中国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的积极理论回应,是一种科学的新家庭教育,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修正、完善和有益补充,是一种更人性、更有效、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
积极家庭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让儿童在求知和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激发其探索世界的内驱力,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积极家庭教育是中国家庭教育改革和新家庭教育创新的一条可行路径,能够为新家庭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当代父母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技术,有助于父母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