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关于动机的经典理论——《性学三论》

文 / 凤凰令的心理驿站
2018-09-23 14:50

尽管弗洛伊德在19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儿童性欲和俄狄浦斯情结。但是直到1905年,在《性学三论》中,他才将它们公布于出版物中。在《性学三论》中还提出了令人吃惊的人类动机概念。早期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类的动机提出了广泛的假设:有希腊的荣誉说、苏格兰的才能说、休谟还把人的动机归因于道德感。然而,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动机与动物相同,即性、饥渴和自我防御,后来他还加进了侵略。但是在《性学三论》中,性是最重要的。

心理学中关于动机的经典理论——《性学三论》

在第一篇关于心理失常的论述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在性反常行为的后面,确实存在一些先天的东西。社会所谓的“性反常”,其实只是性本能的一个发展阶段。它的活动集中在性感区而非生殖器。这个区域在正常的性活动前奏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第二,神经症可以说是对性心理反常的否定。所有的神经症都具有性的基础,起源于病人无法对付自身的性欲。

心理学中关于动机的经典理论——《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的第二篇论述是关于婴儿期性欲的论述。最终引导整个世界关注儿童期的性欲和俄狄浦斯情结。

心理学中关于动机的经典理论——《性学三论》

在最后一篇论述中,弗洛伊德转向了成人的性欲,成人的性欲始于青春期。这是成熟重新唤醒并转变的潜伏者的性本能。在健康人群中,性欲指向其他异性生殖器的性,将成为性欲的目的。童年期的性本能将通过接吻、拥抱等做爱的前奏表现出来,以便唤醒性交的驱力,并产生有助于性交的生理反应。

心理学中关于动机的经典理论——《性学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