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去安全感,真凶在这里,父母注意
为人子女,有一种难以摆脱的煎熬,叫做父母的唠叨,但比唠叨更可怕的,是唠叨的同时还翻旧账,比翻旧账还更可怕的是不分场合的唠叨。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忌讳。
父母控制不住的唠叨。
家长们你的唠叨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关心,这只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叫超限效应的心理。
超限效应有一个故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就有点不耐烦了,于是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就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马克·吐温这个恶作剧揭示了一个心理学现象——“超限效应”。
具体怎么理解呢?这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的一种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情绪,就叫做超限效应。
意思就是说的越多,说服力越弱,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那么爸爸妈妈可以想一想,这种超限效应是不是在我们的家庭当中也上演着呢?
比如孩子在犯错、不听话的时候,父母是不是三番五次对同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呢?
这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在每个家庭中,并不是说,说话多就可以称之为唠叨的,称之为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且不断在重复,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没有用,也不中听的话语。
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一次在外面跟家人吃饭的时候,可能吃的太急了,不小心呛着了,一直在咳嗽。这个时候,饭桌上所有的人都停下手中的碗筷,一个劲的说:吃饭慢点啊,以后小心点啊,怎么这么不注意。结果呢,你们猜怎么样,这个男孩听了突然就发脾气,居然不吃饭了。
一个人跑去旁边哭了起来,为什么孩子会生气呢?
其实是这样的,如果爸爸妈妈总把小心点,慢点,挂在在嘴边。就像不停地用潜台词告诉孩子你是莽撞的,你总做的不够好,而我需要不停地提醒你。
如果我们理解不了孩子的这种心理,就可以想一下,如果在我们平时当众喝水呛到了,走楼梯不小心摔着了,如果身边的人一直递上关怀和提醒给你,那么反倒会增加我们的囧劲。
这样想孩子在那种情况上发脾气就不难理解了吧,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的解决思路就是无所谓的小事,父母要做到视而不见。别让孩子难为情,我们那些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家长,带给孩子的却是不信任感。
那么归咎起来啊,唠叨的的特点无非就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一种自我体验的不断被干扰。
当父母遇到孩子问题的时候,或是认为孩子一定要记住的问题的时候,如果多次进行重复,这对孩子来说等于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面子。
那么父母对孩子这种上瘾唠叨的最后:
唠叨的结果并不能改变什么,而只会让孩子更叛逆,越来越不听话!
唠叨的结果还会使孩子没有自信,害怕犯错,越来越胆小!
唠叨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而作为父母,我们可能觉得孩子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我们应该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恰恰相反,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也需要在生活中学会自己判断。他们更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所以只要不是上房掀瓦,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更多家庭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海豚学院家庭教育 头条号
欢迎评论、转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