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学生心理专科诊所,医童康与近百家学校合作,三年内期望扩展20家连锁诊所【心理健康+案例系列专题】
《纽约时报》曾撰文指出,近年来,心理学在中国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线上心理咨询或线下面对面的服务越来越受欢迎。
外媒看好中国市场原因并不是普通人群的心理需求市场规模有多大,而是瞄准了学生群体,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文化心理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国孩子从小就不得不接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精神压力。
层出不穷的学生自杀问题让校方深感不安,因此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所有的中小学都要求配有心理咨询老师。
在2018年6月3日,国内首家学生心理诊所——北京医童康心理诊所(简称“医童康诊所”)开业问诊。选择青少年心理问题赛道,与百余家学校合作进行心理体检,医童康诊所在个体心理诊所这片蓝海走出了一条怎样与众不同的路。
北京医童康心理诊所创始人李瑞国
从线上筛查平台到线下实体诊所,首创学生心理诊所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通常按小时收费。尽管公立医院有着更好的诊疗资源,但放眼整个医疗大环境,无论是精神专科医院还是综合性医院的心理科存在诸多痛点,如专家难挂号,医院服务忙,就医体验差等。于是应对心理诊疗的需求,个体心理诊所应运而生。
医童康诊所是以学生(6-24岁)为主要诊治人群的精神(心理)卫生专科诊所,以精神障碍(心理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康复训练为主要服务内容。
医童康在国内首创了学生心理诊所,以“医教结合”的新模式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与疏导,是最早从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专业团队的医疗机构。
与心理行业大多数是医生或咨询师创业的出生不同,李瑞国在创业之前一直从事的是互联网行业,毕业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他此前担任的是诺基亚公司的管理职位,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些心理领域的专家,
“5、6年以前慢慢的帮助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孩子,介绍专家给他们看病。”在专家号越来越难挂的情况下,找李瑞国的人越来越多,因此,身在互联网行业的他在三年前针对心理问题背后的需求,开发一套心理体检的系统。
在创业的前三年,李瑞国首先是做了一个名为“心陪伴”的心理筛查平台,“心陪伴”是北京医童康心理诊所旗下服务品牌,通过近100个心理量表,加上网络版SAAS化心理体检服务平台,为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学生群体提供心理体检服务,帮助学校和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档案,并能够实现风险动态监测。
2017年,李瑞国带着自己的团队为北京市朝阳区100多所中学提供学生心理体检服务
通过三年的运营,在平台背后,积累了不少青少年心理数据,李瑞国表示,平台背后的数据分析也是医童康诊所获得客源的一种方式,“通过心理体检平台的心理健康档案和动态风险分析技术,我们可以直接知道哪些人群有心理健康风险,并迅速启动心理干预机制,根据问题类型和严重程度给予适度的干预,必要的建议进行治疗。”
因此,针对筛查出的患有心理障碍的群体,医童康诊所在线下提供干预、治疗、教育和康复服务。
三甲医院精神科医生坐诊,制定适合学生的治疗方案
据医童康创始人李瑞国透露,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多动症,严重一点的有精神分裂症以及双向情感障碍,少部分是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现在比较多的是网络成瘾。
针对网瘾问题,李瑞国特别强调,早在2018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对外宣布今年将会发布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并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的类别。今年6月19日,新版分类正式发布。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瘾心理问题成为热点,不同于市场中依靠电击、暴力等手段戒除网瘾的机构,拥有医疗执业许可证的心理专科诊所或许更适合治疗针对青少年的这一类疾病。
“心理问题第一是发现难,第二是治疗难”,很多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并不了解,对于青春期的少年,心理出现问题很容易 被认为是在“闹别扭”,且中国人对心理特别是精神疾病存在“讳疾忌医”的现象,病耻感让患者及其家长避讳去精神科等专业机构求诊,往往最后想到精神科治疗的时候,已经导致了延误诊疗的情况,导致病情越来越重。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诊疗是与常规诊疗的结果导向不同的特殊类别,心理问题的诊疗通常不规律,有较强的个体性。随着个人的情况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且治疗周期较长。
因此,医童康诊所的设立初衷,很大程度是为了“让家长遇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知道该去哪里找医生。”
在医生资源方面,李瑞国引以为傲的是诊所的优质专家资源配置,他透露,医童康出诊的专家主要来自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如北京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北大六院等业内著名的三甲精神专科医院。
李瑞国认为,诊所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权威的专家资源,更在于精细化的治疗方案。
“在诊所开业当天,来了一名在读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诊断患有多动症,平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学习,与家长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经常与家长起冲突,开业当天至今已连续治疗12次,病情有明显的改善。”在他看来,患者对诊所内专家制定的治疗方案接受程度较高。
两大特色服务体系,系统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保驾护航
精细化的诊断,是治疗的基本前提。医童康诊所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每一个来访的孩子,都经过长达五十分钟的问诊,详细了解孩子的病情病史,详细询问孩子的成长经历和教养方式,然后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针对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医童康诊所组织大量精神科资深专家和资深心理专家,研发并推出了独有的两套服务体系,量身定做适合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的治疗方案。
1. 非药物疗法的心理治疗体系
心理疾病的治疗分为三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心理咨询,三是物理治疗。学生群体都是处在身体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临床治疗服用精神类药物的青少年人群,出于安全考虑,有时候需要定期进行一些肝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等,家长们普遍会担心长期服用药物对自己的孩子有负面作用。
针对这样的情况,医童康诊所在对来访者进行精细化诊断之后,对轻度和重度患者,主推非药物疗法的心理治疗,在需要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如针对情绪障碍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无抽搐电休克疗法等手段时,可转诊至诊所内专家所在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2. 不中断学业的康复训练体系
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和家长,普遍纠结于接受治疗或不接受治疗,接受治疗很多需要住院康复的孩子就会影响上学,造成很多孩子休学甚至停学,不接受治疗,心理疾病的延误会导致病情加重,造成学习成绩不良和同伴关系的恶化等结果。
针对这样的情况,医童康诊所的专家团队为学生量身打造了一套可以在不中断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的服务体系。相对于其他心理诊所,医童康的诊疗手段更为个性化,并且更适合学生人群。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于2018年6月3日来医童康诊所调研,对医童康诊所首创的“学生心理门诊”和这种医教结合的新模式表示肯定和赞扬,并在讲话中呼吁:根据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人才的规划,心理和医疗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非常必要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每年营收增加30%-40%,三年连锁机构20家学生心理诊所
医童康诊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这是一座紧邻地铁的办公大厦,140余平米的诊所内设有四间诊室,团队共40余人,每天的接诊量大约在10人左右。
个体心理诊所通常在装修上会尽量的体现出温馨和舒适,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诊所,更是要在内部环境设施上下功夫,避免低龄儿童在就医时产生的不适与恐惧感。诊所内配有沙盘、玩具、心理书籍区等针对青少年放松的人性化区域设施,使小孩在玩耍的过程中,同样有一定的疗愈效果。
诊所内实景(来源:企业供图)
此外,诊所内配备的SaaS系统即为李瑞国团队开发的心陪伴软件平台,可完成在线预约,在线病历填写,心理健康档案,视频在线问诊等一系列操作流程。
一般诊所在选址方面会首先的偏好因素是交通便利,而心理诊所又会更多地考虑患者的私密性,而将诊所设置在大楼里,而不是在路边等人多密集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这类诊所的引流,更多地要依靠口碑的力量。
目前诊所内的VIP服务与其余个体诊所的收费机制无异,均为按小时收费,根据不同的专家级别,50分钟的收费区间在600-3000左右。
除了门店的散客外,诊所更多地依赖于与学校的合作,李瑞国告诉记者,目前与医童康达成合作的学校有近100家,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伤害,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完成学业。
“第一会主动去找联系学校合作,第二学校也会主动找到我们来去帮他们做心理服务。”
2018年7月28日,李瑞国携医童康心理专家为来自吉林省舒兰市57名中小学校长做德育教育讲座
李瑞国透露,诊所的前期投入在300万左右,最大的运营成本来自运营与市场拓展。目前医童康正在利用三个渠道开发市场:
一是自有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心陪伴”、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运营,以及今日头条等聚合媒体平台的内容分发,主要内容为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对患者进行教育,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教会大家如何寻找和辨别心理医疗机构,为家长选择以保专业正规的治疗提供建议与方向。
同时,医童康诊所每月会针对心理主题进行主体化的直播,最近的一次直播为其首席心理专家——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家委员会培训部主任,安定医院医技人员心理咨询与治疗督导,中科院心理所EAP中心专家组成员张铁军老师讲述利用心理学突破网瘾的直播内容。
二是通过传统的推广运营团队,对企业客户、机构客户和学校客户进行拜访,并促成合作。
在李瑞国设想的财务模型中,2018年诊所预计营收500万,此后每年增长30%-40%。目前医童康诊所正在寻求天使轮融资,并且在规划其他城市的分支机构的建设,拓展市场。
*文中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文|李艳瑜
微信|halapotato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