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场修行 务必远离六个陷阱

文 / 涵妮妈妈育儿经
2018-07-06 22:49

孩子从小的教育,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现在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是门“技术活”。记住这6个家庭教育的陷阱,会为你的育儿之旅减轻一些心理负担。

别人家的孩子

以前我总是苦恼:怎么我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啊!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没怎么教育,就那么优秀?

一天女儿突然说:“妈妈,我觉得你不喜欢我”。

我说:“妈妈当然喜欢你了。”

她说:“我就是觉得你不喜欢我,你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你总是说我不如彤彤漂亮,不如月月听话,你还和她们的家长说我的坏话。"

说着说着眼泪就大颗大颗地流出来了,忍不住带着委屈的哭腔和我嚷嚷。

孩子从小就有一个最大的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这直接打击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让孩子压抑、郁闷、痛苦。这种比较会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

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先接纳孩子的现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孩子。这样心态平和了,就容易看到孩子的优点,就能去鼓励了。

我们不要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羞辱和刺激我们的孩子。但是别人的优点是需要孩子学习的,所以,要告诉孩子,并不是孩子不好,孩子也有很多优点,只是在某一方面需要向别人学习,在这一方面进步了,不是更好吗?这样说得全面些,孩子更容易接受些。这也就是先表扬,再批评。

我会说:“亲爱的宝贝,每个小朋友身上都有一个独特的优点。你愿不愿意把别的小朋友的优点偷偷学过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两倍优点的小朋友?”

家庭教育是一场修行 务必远离六个陷阱

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最优

系统工程有一项重要的原理: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最优。很多父母恰恰就是在追求局部最优,而忽视了全局最优,收获的可能是全局糟糕的结果。

比如,按时入睡从理论上来看是最优的,但有的孩子难以做到,如果逼迫他按时睡觉,孩子可能翻来覆去睡不着,也可能因此发生冲突,含着泪花入睡。再如专心吃饭对于消化可能是最佳的,但是吃饭时开心地聊聊天,精神愉快可能对身体也有好处。看起来最佳的习惯如果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勉强去推行,结果反而是糟糕的。

曾经因为一定要孩子先写完作业再玩,发生过很多次不愉快,后来想通了,不一定非要这样。现在对孩子的要求是:回家一定要把要完成的事列出来,计划出要花多长时间。然后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开始,到8:30 必须洗漱。现在我们都达到了自己满意的结果,写作业的事情我基本不用操心了。

有的人高标准严要求,期待最佳效果。比如,作业一定要按时完成,到时间完不成就不准写了;字迹一定要工整,潦草的字擦掉重写;早早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难题也不帮忙;学习计划一定要完成,不然就不允许玩;日事日毕,孩子状态不好也不准延期……

看起来这些要求都是最有效率、最优的,结果应该不错吧。可惜忘记了考虑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烦躁、难受,这样一来,学习经常与痛苦相联系,就容易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厌学。追求最优,结果却可能糟糕。有的人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许一时上去了,却忽视了孩子幸福、性格、心理,出来混,早晚要还的,孩子收获的可能是痛苦。

所以,养育不要只盯着某一方面,还要考虑孩子的幸福、感受、兴趣、信心。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家庭教育是一场修行 务必远离六个陷阱

我是对的,就要坚持吗?

很多父母有一个习惯性思维:我是对的,所以应该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却造成亲子冲突,破坏了亲子关系。我提倡家庭教育不要太较真,不过有人很迷惑:难道我是对的,也不能坚持吗?

自己认为正确的,其实未必是正确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不学习思考,学历再高也可能只是小学生的水平。所以,自认为对的,未必是正确的。即使是辅导孩子作业,有时我也会搞错,比如拼音、字义,何况其他呢?

自己是正确的,孩子可能也是正确的。这不是一个非白即黑、是非分明的世界。一个事情本来就有很多个观察角度,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合理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是合理的。

比如孩子的一些穿着打扮,被家长认为是奇装异服,觉得不美。但是“美”没有统一标准,孩子觉得美自然有他的道理。家长觉得学习有用,孩子觉得学习没用,其实各自有着自己的道理:学习对于考大学是有用的,但是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将来是用不上的。

即使自己正确,孩子不合理,有时也不必过于坚持。适当的坚持是需要的,但是如果过于坚持,甚至逼迫孩子去做,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孩子反而不容易接受我们正确的意见。所以,有时需要先放一放,先不执着于对错,先处理好亲子关系,有时让孩子去试错,去体验结果,效果可能更好,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太较真。有时孩子的确是错了,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可以暂时妥协一下,等情绪好了再澄清也不迟。

家庭教育是一场修行 务必远离六个陷阱

兴趣班,是坚持还是放弃?

兴趣特长班是坚持还是放弃,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选择。我女儿学过的所有兴趣班开始都是感兴趣的,但后来因为需要多练习,或觉得困难而兴趣减少,都想过放弃,这恐怕是很普遍的现象吧。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先放低要求,放慢步伐,多去鼓励她,想办法激发兴趣,帮助她学得轻松,这样,她能够坚持学完这一期,毕竟已经交过学费了嘛!之后,再让她去选择。比如,画画学完一期后,我发现她资质一般,她选择放弃,我没说什么就同意了。有的课程,比如声乐,女儿有点小天赋,学完一期之后,我劝她又学了一期,等有了基本素质了,她又提出不想再学了,也就停下了。钢琴学了一年之后,我让她自己选择,她愿意继续学,那就坚持学下去了。

学校学习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一般只能坚持下去,不能放弃。有时如果只需要坚持一下就能成功,我大多会让孩子坚持一下。比如爬山,差一点就到顶了,那就坚持一下;跑步,差一点儿就到头了,也鼓励坚持到底。但有时也不要勉强,比如作业没写完就瞌睡了,那就睡吧,明早起来写也是一样的,没必要一定坚持写完。

有时需要坚持,但不是靠逼迫和打骂,而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天赋不是很突出,家长也不掌握方法,那么与其逼迫孩子痛苦地坚持,还不如放弃。

家庭教育是一场修行 务必远离六个陷阱

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

有人提倡顺应孩子的天性,反对给孩子补短纠偏。

这个说法有合理的一面,因为很多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的缺点,只盯着缺点,逼迫孩子去克服缺点,这不但让孩子痛苦,而且会让孩子习惯于关注自己的缺点,造成自卑。有的缺点以后可以回避或者自然解决,就不必盯着缺点不放。有的缺点无关大局,顺其自然去引导就可以了,比如上课不爱举手、不大爱问好、房间比较乱……都不需要急着去纠偏补短。

但是,如果“短”对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就需要适当去补了,而且早补比晚补要容易。孩子的学生生涯有十几年,学科方面的“短”是一直要面对的事情。

比如孩子从小就表现出数学思维差,如果不去帮助训练他,他会逐渐丧失兴趣和信心,更不想学,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数学就会成为孩子一直心中的“痛”,甚至会因此厌学。而如果从小学就注意培养训练,而且方法得当的话,变成中等水平还是问题不大的。但是如果到了高三才去补短,可能花了很多工夫也提高不了多少,还不如扬长呢!

先接纳孩子的缺点和短处,多去鼓励孩子的长处,在此基础上顺应孩子心理,帮助孩子克服障碍,这种补短的方式是需要的。

家庭教育是一场修行 务必远离六个陷阱

励志过度,害人不浅

很多人都希望孩子有内在的动力,而励志学、成功学就能激励孩子,激发前进的动力。但是成功学存在负面影响,也有些偏激。如果上进心过度,会带来困扰、阻碍,甚至造成心理问题。

成功学有一句经典的话:“只要有想象,就一定能实现。”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这句话有合理的一面,因为很多事情看起来不太可能,很难,但是坚持做下去,努力再加上方法,还真可能做成。但是,这句话给人吹了一个美丽的大泡泡,会让我们树立高的目标,而且一定要达到,达不到就会觉得很失败。当遇到小挫折,预示着目标可能难以实现的时候,就会自责、懊悔、失望、悲观,甚至陷入焦虑、抑郁之中。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励志要适度,因为它是一柄双刃剑。

我从小就用励志学、成功学激励孩子,他有了很高的目标,要做伟大的事情,做伟大的人,非常上进。小学表现非常优秀,考上了最好的初中。但是初二之后数学有些跟不上了,压力很大,逐渐学习成绩下降,这预示着他的伟大目标似乎难以达到,让他无法接受,结果得了抑郁症,连学都不想上了。

孩子本身的上进心就是蓬勃的,只需要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这既有前进的动力,又能够坦然面对挫折,没有了内耗,会前进得更好。

孩子可以树立远大的目标,但是不要总是想着一定要实现。把目光放在现在,争取每天能进步一点,努力朝那个方向去努力,对结果可以顺其自然。

回想当年,当我一定要实现远大目标的时候,内心经常痛苦烦恼。而当我放下了对目标的执着,心很快就安静下来了,每天努力进步一点,没有反复纠结内耗,反而离当初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细微处入手,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一点一点地积累兴趣、信心,孩子逐渐就会有了前进的动力,这些比远大的理想来得更直接、实在。不要指望有什么妙招,让孩子一下子充满干劲,润物细无声地慢慢滋养,才能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