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盲高考生进上海前10!家庭教育的真谛全在他们这些话里了!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文编辑:齐晓君
高考成绩623分,仅比上海市最高分少3分;精通竹笛(10级)、钢琴(8级);在全国性的英语比赛中获奖;每天坚持跑步几公里,还参加过半程马拉松……
你相信吗?这是一个从四岁起就完全失明的孩子做到的!今年高考,视力全盲的上海考生王蕴以优异的表现和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引发了网友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小王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分别为东华大学的教授和副教授。在王蕴取得出色成绩的背后,小编也关注到这家人故事中的许多细节,小王和父母说过的几句话,让小编看到了不起的家教!
01
“学习是一生的事情,
大学只是一个阶段。”
王蕴是上海市盲童学校应届高考生,考分为623分,距最高分626分仅差3分。考出这样的分数,放在很多家庭,爸妈可能已经开心地找亲戚朋友分享快乐了吧?但是小王家对这样的成绩却透着一股“淡定”。
23日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2018年考生高考各类别成绩分布表,小王的父母从同事口中得知王蕴分数在全市考生名列前茅的消息后,又接到了盲校校长徐洪妹打来的祝贺电话。可是,他们甚至都没有叫醒已经入睡的儿子,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平淡地告诉儿子,小王自己也特别淡定。而当天上午,小王的妈妈侯女士就照常带着王蕴兄妹俩去体验卡丁车试驾了。
但其实,作为考生,王蕴也并非一开始就这么“佛系”。考试结束后,王蕴也一度担心发挥不好,考不上大学。但是妈妈安慰他:“只要有大学上就很好了,实在没大学上,现在学习途径很多,就在家里学也可以!而且,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大学只是一个阶段。”
很快,王蕴就放下了包袱。
是的!“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大学只是一个阶段。”无论是王蕴还是父母,他们从不考虑排名、比较,不问分数,只想着每天比昨天的自己更进步一点。最令人高兴的其实是孩子能够发挥能力获得升学机会,而不是考试成绩和排名本身。
于是,高考结束后,王蕴就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规划,正常自学英语、历史,重拾因高考暂时搁置的钢琴和竹笛乐器,还加强了每天几公里的跑步训练,准备下半年参加马拉松。
02
“父母放手,孩子才有更大的空间”
有记者在采访时对妈妈侯女士的话印象深刻,她说,“父母放手,孩子才有更大的空间”。
据侯女士说,王蕴是因为早产后吸氧过多损伤视网膜,视力逐渐下降的。到了4岁完全失明。不过,侯女士和丈夫从来不把儿子当做特殊孩子对待。王蕴从小与视力正常的孩子一起玩耍,父母也从不因为觉得孩子特殊而包办代替,而是会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看看小王同学的自立时间表,相信与很多健全的孩子相比,也绝不落后吧——
3岁上幼儿园后,王蕴就开始自己吃饭、穿衣,洗袜子和短裤。
8岁开始,王蕴开始学习游泳。后来,又在爸爸的铃铛声音提示下,学会了骑自行车。
小学六年级开始,他主动提出独立上下学,从此,每周一早上和周五下午,他都会拿着盲杖,独自往返于位于松江区的家和长宁区的盲校之间。
2016年,在爸爸的陪伴下,他挑战了“半马”(即:半程马拉松,路程长度约21公里),今年还打算报名“全马”……
相比之下,可能不少对孩子娇贵惯了的家庭要反思了:多少孩子上了小学还需要爸妈帮着穿衣、喂饭、整理书包;多少孩子除了学习,几乎不参与家务劳动;甚至个别孩子上了大学还会将脏衣裤打包回家让父母清洗!
那么,高考这么重要的事,小王的爸妈有没有送考、陪考呢?
侯女士笑着说,因为孩子住校,他们甚至没把这事放心上,更没有送考。高考结束后是周五,往常王蕴会自己坐车回家,那天因为学校放假了,爸爸去帮他拎行李回来,这是高考期间唯一的区别。
盲校是从小学开始住读的,而且他们从小接触的都是盲文,父母并不能带他四处补课、刷题,主要靠校内学习、吸收,课外他们更多注重的是性格和眼界的培养、开拓。
王蕴曾说:“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从来没有认为我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所以,许多看起来对盲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03
“我看不见的,你们别害怕哦!”
王蕴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事,让人看到了他的自信,也让侯女士颇有感触。
在王蕴小的时候,父母还不知该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个失明的儿子。可是王蕴已经自己说:“我看不见的,你们别害怕哦!”
王蕴的自我介绍不仅不会让旁人另眼相看,还让起初有点纠结的父母更加释然了。
因为从小被当做“一个普通的生命”对待,王蕴并不觉得自己特殊。他不仅会和普通人一样用“我看见”来形容自己通过其他感官感知的世界,没有“看见”“看不见”的区别,而且,笔下的世界往往比很多明眼人更加丰富多彩。
王蕴的班主任方雪娟老师也说,王蕴的家教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将王蕴培养得非常独立自强,自我管理能力很强。
在独立自主的精神培养和热爱学习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王蕴从小就爱学习,主动找各种机会学习本领,小学考出了竹笛10级,钢琴也达到8级,参加过松江区、长宁区和盲校的残疾人乐团。2016年,王蕴参加了上海市学代会,在全国盲校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7年和2018年,先后获评“长宁好青年”和“上海市三好学生”。
在盲校,他还和同学一起创办了“逆光翱翔成长营”,设计标识,办微信号,还参加公益跑步为西藏盲童捐款、制作礼物等活动,希望盲生们都能“逆光翱翔”,实现梦想。
由于是盲生,所以目前小王能够报考的学校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三所大学。在考前填模拟志愿时,酷爱钻研历史的小王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系和英语系。
考分公布后,王蕴暂时还没有考虑好报考志愿,因为,他现在又投入到了自己制定的暑期学习规划中。他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所以,考分高低并不那么重要,只是深造的途径。
04
我们无法选择看到世界,
但是可以选择让世界看见我们!
王蕴曾在学校开学典礼上发言,讲到父母像对平常孩子一样看待自己,引导他对自己抱有信心。他说,要让“盲”变成一个特点,而不是缺陷。虽然,有些人没有办法选择看到世界,但是却可以选择通过努力,让世界看到我们!
(来看看发言节选吧)
如果你认为“盲”只是你的一个特点,而不是缺陷,勇敢挑战自己,也许有一天你可以为你的“盲”而自豪!
曾经,父母让我学习游泳、骑车,尝试户外越野挑战等常人认为对于盲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技能,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有多能干,而是因为我胆子比较小,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我的胆量,另一方面培养我做事情的坚持性和对于未知的应对、挑战能力。此外还有,他们认为我应该享有明眼孩子一样尝试各种可能的权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畏惧困难不是由于视力上的障碍,而是由于很多人为的暗示让我们失去了自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思想:一旦自己办不到的,便归因于视力上的障碍;长此以往,这种自怨自艾的思想也许就变成了人生最大的障碍。所以,无论是谁,永远都不要人为地给自己或者别人的人生设限。
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必须尊重我们,但我们可以选择张开双臂主动融入、温暖社会这个大家庭;
我们无法选择看到世界,但是可以选择带着“盲”这个特点,怀揣一颗感恩助人之心,自信地走出去,照亮世界,让世界看见我们!
对于小王这样出色的年轻人而言,视力障碍都不足以为人生设限;“盲”也能成为个人的特点而非缺陷;而且他也做到了,他正在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让世界看到他!
或许,这与他生长在一个不灰心放弃、也不过度呵护、更不替他“设限”的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
小编想到了一篇名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小诗——
有时候我们太多执着于让孩子成为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所以或是难以用平常心去看待孩子身上的个性和特征;或是,将不遂心愿时的不满表现于外;或者,总以为再强硬一点就能让孩子长成心目中那样“笔直”的小树苗;结果,渐渐地淡忘了父母最重要的使命——爱;忘了用包容的心去观察孩子的本来面目;也忘了,帮助孩子保有自我,成长出独立的灵魂……
或许,不去轻易定义孩子,而是给予爱、信心和生长空间,孩子才有可能成长出最理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