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的夏天,高考志愿填报我选择了心理学

文 / 纵横之声
2018-06-24 01:24

又是一年高考志愿填报时,生活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前行,恍然回顾才发现高考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时间快得不觉有些骇然。一切仿佛还是昨日,情境还在历历眼前。高考结束之后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出成绩,长期的紧张和精神疲劳终于得以放空,日日只想昏睡。最终的高考成绩虽然不尽如人意,与预计有些落差,悬着的心却总算可以落地。接下来就是志愿的填报问题,出生普通农村家庭的我,母亲从未接受过教育,于我们而言对外面世界与职业的认知少之又少,能想到似乎只有医生教师会计之类。母亲抓了家里最大的一只公鸡赶往县城,希望拜托在学校担任教务的一个远房亲戚出出主意,见母亲忙前忙后的样子心有不愿,又觉十分无奈不想辜负。最终那个所谓的教务老师给出的建议也不过是报读英语专业。很多年后回想之时才发现,其实在那样的环境鲜有人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所有人的经验认知不过都是从生活的小城镇中获取。这本身就是一件颇为可悲而局限的事。

12年前的夏天,高考志愿填报我选择了心理学

而在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决定,选择了心理学,那一年是2006,也就是12年前。早在学生时代,我已经十分早熟和敏感,尤其是对他人的情绪感知和理解上,也就是心理学上经常所说的共情,强烈的信念和热心驱使我总希望去帮助他人走出困境。而另一方面我自身也很长段时间面临情绪不稳定的问题,暴躁阴暗,经常被认为性情怪异。当我了解到心理学的存在之后,立即意识到似乎这就是我应该选择的人生路径,如同冥冥之中的早有定数一般。那个年代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还相当少,无论是行业发展和媒体传播方面都十分有限。对那时候18岁的我来说,梦想远大而明亮,懵懂而青春。

进入大学之后,很快意识到学业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课堂有的只是各种乏味的基础知识架构,虽然也不乏一些看似颇有意思的学科。譬如生物系的教授给我们讲神经系统和解剖知识,带我们进实验室。特殊教育课上老师会教我们一些简单的手语。发展心理学老师会分享她自己的早教中心的教学内容和原理。学统计学,各种工具和算式难倒课堂一大片。拿到犯罪心理学的课本激动得不行,最后却发现内容异常乏味无趣。最后见习期还去了市里的精神卫生院观摩学习等等。这样想来又似乎也有很多可以一提的事,并非全无意义。08年汶川地震,暑假系里自愿报名志愿者赶赴灾区提供心理援助,印象中媒体第一次以很大的篇幅和关注度,将视线投向了灾后心理援助。再之后频频爆出的娱乐圈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案例,又比如一些电视栏目开始设置心理专家嘉宾等等,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了解。

12年前的夏天,高考志愿填报我选择了心理学

但是这并不代表目前在国内心理学的应用步入了成熟正轨,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毕业之后专业难以对口不好就业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在之后选择了转行。而我大概还算是在职业发展中仍和专业有些微关联的少数人之一,偶然的机会进入管理咨询公司接触到员工关怀领域。在回到内地之后,意味着又面临和毕业初期类似的就业难题,因为少有关联岗位可以继续在专业线发展。在某大型招聘网站的测评顾问面试中,hr同样透露出专业领域高级人才的稀缺可贵与难以匹配问题,这是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就业市场缺乏心理学基础岗位的提供,一方面在一些高级领域又没有可以匹配的人才。于我,同样面临中间状态的尴尬处境。而大众对专业的认知也没有进步到哪儿去,每每一被人得知心理学毕业,立马表现是否我能看穿他的疑问,只能苦笑摇头一脸无奈。

但无论以后是否还有机会继续从事相关行业,心理学于我而言已经成为血液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人,对世界,以及关系的认知与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未来人生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处事等等。高考志愿的填报,决定的也许并不是未来的职业,但一定代表是我们的根基,我们从哪里来,我是谁,也许这才是它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