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积极情绪的6大心理基础是什么?

文 / BurningBooks
2018-06-14 10:05

文 | 约翰·A.辛德勒

一些得了情绪性疾病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情绪会是他们生病的主要原因。他们常常受多种多样的负面情绪的困扰,因为他们基本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


人类有6种基本心理需求,一种他们内心深深渴望拥有的事物。如果有一种渴求没有得到满足,内心深处就会滋生不安,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生活充满了失望。


一、对爱的需求

每个人(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憎恨别人的人)都渴望爱、需要爱,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和他人的最大关注。爱会使我们感到受重视和存在的价值,使我们感到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有自己的位置。


这一需求的及时满足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充实和美好,否则生命将继续枯燥乏味。如果没有来自他人的爱,没有来自另一个人的关怀,人的内心就会有个巨大的空洞,充满了忧伤和孤独,最后人会产生厌世情绪。这些不健康的情绪将一直伴随人的左右,日日夜夜,破坏生命旅途中的所有美景。


我们所谓的爱情,是个复杂的东西。它由多种元素组成,其中一部分就是对性爱的需要。在任何婚姻里, 夫妻感情与性爱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夫妻之间的性爱不契合、没有激情、彼此不能满足,那么,婚姻将很难美满而有激情。


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婚姻中从来没有性爱,或者随时间流逝,夫妻对性爱的热情消退了,那么夫妇中至少有一人会变得焦躁不安,感到不满足,爱发牢骚,易怒,且怨天尤人。这种情况导致的功能性疾病很难治愈,因为病人往往因为羞涩而不愿吐露心声,因此也就无法治愈。有时候这种病即使告知医生也很难治好,还会引起其他许多奇怪的病症。很多案例都表明,婚姻中性爱的不和谐是造成一方或双方功能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因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饱受痛苦的一群人是老年人。当他们深爱的、也深爱他们的另一半被无情的死神带走后,他们不得不独自一人继续走后面的路。许多老年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病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老年阶段的典型性衰退疾病,事实上却是功能性疾病,是日日夜夜的孤独、绝望和悲伤情绪造成的后果。



二、对安全感的需求

弗洛伊德说过,人最需要的是被爱。阿德勒则说人最需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而荣格和卡尔·古斯塔夫则说人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所有这些都是有理有据的。人是复杂的生物,需要的东西很多。


生活要有安全感,我们必须有足够的金钱来购买你当前和未来人生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自身的权利受到政府公正的保护,不受敌人和暴政的威胁;确定人生中不会有重大疾病或毁灭性的灾难;身边总有人能帮助你度过困境。


生活中不可能有百分百的安全,因此,许多自寻烦恼的人总会为那百分之几的不安全因素感到焦虑,使生活失去平和。他们为可能患上癌症而忧虑,这简直比活在地狱里还要痛苦。他们肯定地认为,各种各样的灾难总是近在眼前。当然,这样的人永远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因为时刻缺乏安全感,他们总是生活在痛苦当中,精神上、身体上都饱受折磨。他们大都患有严重的功能性疾病。这些人的问题在于他们总是不停地在担心。


感觉不安全的人常常会掩饰这种感觉,甚至还会自欺欺人。但是,他们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内心的不安—至少他们的肢体语言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我们生活环境的多变性,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缺乏安全感。尽管我们努力把这种感觉抛诸脑后,但这些不安全感还是会引发一些单调乏味的不愉快情绪,从而导致功能性疾病。


进入老年后,人们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疾病,尤其是致残性的疾病。很多人还担心经济上的不安全。面对死亡会带来的后果,许多人也感到不安全。因为一旦老年人失去爱的人,从而失去平日生活的依靠、失去扶持的时候,必然会感到不安全。


因而, 对老年人来说, 除了爱的匮乏, 再加上了缺乏安全感,本应温和舒适的老年生活,一下子变得残酷可怕。当比赛接近终点,选手快要跑到终点的时候,一路上应该有观众的欢呼喝彩,但相反,他们的一路上受到的却是麻木不仁的人的嘲笑和福利部门的盘问。


许多家庭无法给家人安全感是因为丈夫的无能,也许因为酗酒、懒惰,也许是由于运气不好,无法发挥才能,但这些借口只能减轻情绪压力,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即将失去家庭、财产和名望更让人头疼,会造成肠胃系统的混乱和一系列其他的功能性疾病。



三、对表现创造力的需求

正在堆积木的小孩、正在缝窗帘的主妇、正在规划新公司的金融家、正在写诗的女孩、正在建造房屋的木匠—都感受到巨大的满足,满足于自己正在创造的新事物中。


任何人,如果不能在闲暇或工作时表现得有建设性的话,就不能够拥有真正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感觉自己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这是很自然的事。这种表现自我创造力的愿望如果不付诸行动,就会转变成越来越令人不快的、扰人的不安情绪。


但是,一旦这种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带来巨大满足,以及行动和创造时内心的喜悦。

四、对被认可的需求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种需求,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努力能受到他人的重视—尤其是那些我们为之努力的人的重视。每个人都需要被某人认可—他的存在是重要的,他所做的是有价值的。


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时,就算职位再好,他也会放弃。他感到愤愤不平,因为尽管他做的工作远远超过了职责所需,并表现出色,却没有任何一位上司或是同事认可他的工作。他渴望被认可的内在需要受到严重打击,所以选择离开。



在一个小生命开始之初,认可的重要性如同爱的重要性。聪慧、进步的孩子总是拥有很多的认可和称赞—以至于他可能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从而无法真正认清自己。也许终此一生,他都自恃过高。


另一方面,迟钝、笨拙的孩子对认可的需求也许被完全忽略了。尽管步履蹒跚,缺陷多多,但他还是努力地想做一些事情来获得别人的肯定。他和我们一样,都渴望被认可。然而,身边的人对此的反应仅仅是觉得他再怎么努力都注定会失败。他觉得自己总是比不上他的兄弟姐妹,唯一得到的关注只是不断的行为管教,很少听到称赞之词,于是,他越来越感觉自己无能。他的自尊心逐渐丧失,也许永远也无法再恢复。他的心中满是痛苦和不安,甚至会故意做些坏事来引起另一种重视。他成了注定要失败的人,因为他的努力从来没有得到认可。


再想想家庭主妇的状况。事实上, 家务是最沉闷乏味、耗费时间精力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家庭主妇是最困难的工作。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多数家庭主妇从来听不到只言片语的认可。


她们的存在、洗衣做饭的工作对于丈夫和孩子来说仿佛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餐桌上,饭菜一准备好,大家就自然地埋头吃饭,沉默不语,表情仿佛在说“吃饭时间终于到了”!每个人都以为房间是自己变干净的,他们乱丢的东西会自己恢复原位;干净的衣服是自动跑到衣柜里的;家里本来就是这么舒适的,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精心打理。


工作难度大、缺乏认可、得不到尊重和感激,大大加大了家务工作的难度,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丈夫不满意自己在工作上得不到认可,可以辞职了事,而家庭主妇却不能因此而撒手不干了。但是,在内心,她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工作不被认可的失望。频繁的家务伴随着极度的疲惫感,其中大部分则直接来源于缺乏认可的心理空洞。她感到极度疲惫,就好像一个人被分派去做一个无活力、无意义的苦差事一样。



同样,在老年人中也有缺乏认可的问题。一个老人的生活,随着身边朋友的相继去世,原本那些对他工作的认可、对他本人的肯定,也都一下子消失了。友谊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彼此的肯定和认可。一个人若没有朋友,那么,他只能纯粹靠自己的能力来满足被认可的需要,而对于在原来行业中已找不到工作的老人来说,这个途径已不再可行了。周围的人总认为人老了就等于没了能力,于是总会因为他们老了而觉得他们不再值得尊敬。尤其是这个老人又很穷时,他就更被视为社会的包袱。如果他很富有,他就又成了一个可敲诈一笔的对象。有些人对老人不但不给予肯定,反而把老人当作“废物”—一个已经消耗殆尽、随时会消逝的生命。


一个曾经勇敢、充实地活着的人, 在年轻时有过一番惠及后代的作为,在年老时常常被社会冷漠无情地抛到一边,虽没有真正的明抢明打,但也是一种精神迫害。认可没有了,赞誉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老人,不被任何人需要。老人对认可的竭力渴求带来的负面情绪更是加速了死亡的到来。

五、对新体验的需求

人一旦被困在枯燥单调的日常事务中,就不可能不染上负面情绪,也必然会患上功能性疾病。任何一种工作,只要做的时间一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单调。然而,即使是做最单调的工作,只要想到前路虽漫漫,但有新体验在等待,这样的单调也就可以忍受了。


正如一位家庭主妇说的那样:“如果不是期待着下个月可以到黑山去旅行,我恐怕就要以声嘶力竭的尖叫来发泄了。”


当一天开始时,如果你不怀希望,也没有一点振奋人心的东西值得去期待,那么,这一天你的心情会很差。更别奢望一次轻松的谈话或是遇见一位有趣的朋友。


这里,家庭主妇毫无疑问地又是处于最不幸的处境。每天的日常生活,带给男人们更多的变化,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新事物。他走出家庭,走出小区去工作,认识新的人,与新朋友交谈,甚至他的工作本身也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新内容。而对他的妻子来说,这样体验新事物的机会却是没有的。



六、对满足自尊心的需求

尽管有失望, 尽管一个人在生活中会经历各种或大或小的失败,然而大多数人都能够积极地想着好的方面,这样才有勇气继续向前。也许他真的没有什么能力,在其他人看来,缺点也远远多过优点,但是,他自己却能找到某一领域来实现他的个人价值,这至少是对不公正批评的反驳。


一个人尽职尽责却被炒了鱿鱼,或者被那些心存善意的人责备了,又或者因为一场大灾难,一个人失去了他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一切,他都会随即感到仿佛变得一无所有,感到失败和极度空虚,觉得自己完了。经过一段时间,他的自信——感觉自己最终会有所作为的信念又逐步恢复过来。尽管也许这种信念已有了一点裂痕,有了一点缺口,但他的自尊心又重新建立了。他几乎没有觉察到这些裂痕。


有的人会连最后的一点自尊心也丧失掉。他们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是个失败者,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尝试或努力了。他们感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自己无足轻重,没有存在的价值,没有能力、判断力,也没有未来。过去的人生中除了罪孽和失败,再也不剩什么了。这些人所感到的绝望就像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他们是世界上最悲惨、最病态、最可怜的人。这种自尊心的完全丧失状态,被称为抑郁症。


我认为有两种类型的人最容易丧失自尊心,患上抑郁症。一种人是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极为强烈,但事实上却没有相称的能力。另一种人是年轻时就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情结,从未走出这一境况,最后,在一连串的失败中放弃自我。


抑郁情绪在人生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但是,最常见是在中年时期。在那段人生里,当人回顾过去,发现一个明摆着的事实,即自己现有的成就根本没有达到预期计划和希望的要求,于是,信心缩回去了。这一点不仅仅将增加抑郁情绪,而且,如果再遇上一两次挫折,所剩无几的自尊心就会完全消失了。


比起其他任何一种基本需求,丧失第六种心理需求会导致更明显、更直接的后果。其他五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导致茫然的焦虑和不安的慌乱情绪,但丧失自尊心则会造成严重的抑郁症。


如果能认识到问题之所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彻底的失败感会渐渐地消失,经过几个月或几年,一个人总能再次恢复自尊自信,重新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

新书推荐


《如何控制负面情绪:风行美国60年的情绪自控力课程》


[美] 约翰·A.辛德勒 /著

中国友谊出版社


《如何控制负面情绪》的核心内容是情绪。作者提出了“情绪决定生活质量”的概念,阐述了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他指出:人的成功、失败、幸福、悲伤等等其实都是因为情绪问题造成的。如果懂得了控制情绪,就能让生活走上一条光明大道。


《如何控制负面情绪》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情绪主宰着你的健康”。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论述了疾病的根源就是负面情绪,并且,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的负面情绪将会引发什么样的疾病。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如何控制情绪,享受健康与幸福”。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讲明了应该如何控制情绪,特别是如何摆脱负面情绪。通过摆脱负面情绪,人们就可以过上积极幸福的生活。

欢迎订阅Burning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