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之荀彧: 那双愤怒而忧郁的眼神一直在盯着曹操

文 / 写乎
2017-07-04 13:08

文/墨雅

【作者简介】墨雅,原名李玉环,中学语文教师,喜欢随笔杂记,拾取岁月记忆,给心灵慰藉,给生活着色,作品偶见微博,微平台。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军师联盟》当看到荀彧死了时,我心里憋屈,他死得太悲壮,当又得知他是河南人后,我内心更是憋屈。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曹操手下的军师,谋士。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称有“王佐之才”。

荀彧无论是抑郁而终还是饮药自尽,都说明荀彧和曹操在思想上有了偏离和冲突,荀彧之死肯定和他违背了曹操的意愿有关。

旬彧最初是在袁绍手下任职,袁绍素有威名,非常器重他的才智。然而荀彧却在袁绍势力最盛的时候,放弃袁绍而投奔当时仅是一名汉室英雄的曹操。从此帮助了曹操成就基业,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投奔曹操,作为曹操的首席功臣和第一谋臣,旬彧励精图治,为曹操的基业立下了丰功伟绩。曹操对荀令君非常尊重,礼贤下士,曹操给予了荀令君的地位,是众多汉臣所无法企及的。

荀彧谋略超人,总能看准世事,洞察人心。他能在一个人最势盛的时候预见他会必然灭亡,袁绍出于巅峰时期旬旬彧就能预测将来必败,才弃他而去;他亦能在一个人平庸无名的时候预见他未来的辉煌,就像曹丕得不到大王的赏识时,旬彧断定将来曹丕定能夺天下,并暗地辅佐他。

有人说,刘备无诸葛,无以白手起家,与曹孙鼎足三分,曹操无荀彧,亦不复为北方之雄。

他跟随曹操,也是抱着“匡扶汉室”的思想入仕的,他有着对汉室强烈的忠诚心和责任感,即“生为汉臣,死亦汉魂”。曹操也是汉室的大英雄,二人当时都有共同兴复汉室的志向,一拍即合,旬彧一路赴汤蹈火为曹操闯天下,打基业,从未想着曹操将来要独自称王称帝。

但随着曹操一统北方,功劳越来越大,曹操便开始谋划如何踢开刘备,建立自己的天下。这就意味着曹操要建立起与汉室对立抗衡的单独国家。这对荀彧来说是极其残酷的,

《军师联盟》中,旬彧亲眼看到曹操的野心不断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一个大臣,当曹操从一个大臣,变为一个丞相,又变为大王,又想称帝时,内心失望,当年那个与他共同志向忠于汉室的英雄渐行渐远。面对和自己有君臣之情的曹操,却无奈野心的膨胀。立志匡扶汉室,却要眼睁睁的看着汉室渐渐倾覆。如果再不阻拦就会木已成舟,势不可逆。

于是他要去阻拦曹操,没想到自己推心置腹的劝戒,却成了曹操灭他的借口。

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的一号谋士,“行义休整而有智谋”其功劳是不能否认的,但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立功无数的谋臣,当他开始反对阻拦曹操进爵魏公时,曹操一贯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性格断然决定他不会饶了他,他会铲除这个阻拦他加公进爵的人,尽管他是与自己患难与共,赴汤蹈火的谋士。

《军师联盟》中荀令君的死因是,他让曹操回顾当初二人的初衷理想,规劝他消除野心时,俩人发生严重争执,结果荀彧看不到希望,不欢而散。荀令君在离开曹操府邸后非常生气,独自一人在家,孤独一人深思。我们可以想象到荀彧这个时候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因为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理想的破灭更让他痛苦的事情了。

这时,曹操差人送来食盒,荀令君看到空的食盒一切都明白了,曹操是想让我死。也可以理解为,别说话,闭上你的嘴巴,只要你不说话,饭还是有吃的。绝望之际,荀彧郑重地又穿上了汉室臣服,戴正了帽子,含恨服毒自尽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离开曹府后,看破红尘,曹操从此不再重用他,整日静坐,最后抑郁成疾而终。

不管是哪种死法,荀彧的死总让人憋屈。

曹操和荀彧的关系,正如像蜀汉的刘备和诸葛亮一样,荀彧对曹家也是鞠躬尽瘁,曹操也曾高度评价荀彧的功劳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也许大家都在质疑:曹操这样做就不怕外人说他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吗?他之前几乎所有重大的决策里,都有荀彧的智慧谋略在里面,难道曹操就舍得失去这样一位谋士吗?

也许在这尴尬处境中,荀令君的价值在曹操的心里已经全无,也许曹操身边也不缺他这一个谋士,人才很多。曹操原来是个汉室的忠臣,但他的超凡能力和不朽霸气造就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新基业。他可能认为荀彧的思想落后,太过停滞不前,历史终究要向前发展,况且此时的汉室也已名存实亡,摇摇欲坠,也不可能推进历史进步。

电视剧中,荀令君的死可能是为了曹丕而设的局,荀令君为了辅佐子桓可以舍弃自己的性命。

而曹操得知荀令君的死讯后还是十分悲伤的,一路哭喊“文若啊!你我共处二十年,为什么先我而去啊!”,他哭着扶着荀彧的灵柩,说出了二十多年的患难之情,难以割舍,这也是实情,因为荀令君辅佐曹操20多年,甚至可以说,没有荀令君,曹操的霸业来得没有这么快。

我倒觉得,曹操的大哭一半真诚,一半虚假。虚假是因为这个阻碍他加宫进爵的人就该消灭了,以后他可以一路畅通,为所欲为,肆意膨胀他的野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荀彧的人生悲剧,既与历史大背景特殊性有关,也与他自身性格也有关系。荀彧始终忠诚于汉室的恩德,可以说荀彧是被自己的忠心思想捆缚而死,也可说是忠贞汉室的卫道而死。

一是他的性格太刚直。假如他规劝曹操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不要直面斥责揭露内心,态度能够谦卑一点,即便不能继续为曹操效力,但至少能保全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正是他的刚直不阿,毁了自己一生。

二是他思想太保守,太忠心。他无论是对汉室,还是对曹操,他都太过忠心。他没有想到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部分人的忠心坚守而停滞不前的。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看清形势,看懂世道,只要曹操重用自己,不管他做什么,任其发展,那么他的一生或许会是一帆风顺。

还有一点,他的行为很难理解,当董承咬舌自尽后,参与刺曹的汉臣都要被押入大牢审,有的被当场杀害,大喊“曹贼”“逆贼”时,他却在一旁直视静默,无动于衷,难道你还没看清曹操的居心吗?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在他看到曹操尽听杨修等人谗言时,万般无奈他才敢去规劝他。他以为曹操还会像以前一样,什么事都听他的。他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战绩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荀彧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采纳,相反还认为他有谋逆之心,导致要干掉这愚忠愚诚的荀彧是必然的。

唉,可怜的荀彧!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啊!

曹操倾其一生的精力到死也没有称帝的原因,可能是荀彧那双愤怒而忧郁的眼神一直在盯着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