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角色要转变?孩子需要友谊型父母
很多父母因孩子青春期而与孩子交流不畅,常问“要怎样与孩子沟通,孩子才能听我的话?”其实,这种想法本身正是他们与孩子交流不畅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以自身的特点去发展自己。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友谊型父母,而不是处处干预管制自己的父母。青春期孩子更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与帮助。如果父母一味希望孩子听从自己的说教,必然会与孩子产生冲突。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的心声。
帮助孩子确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中获得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12—20岁时的危机是完成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感。如果这一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顺利完成自我统一的发展任务。如果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出现角色混乱感。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个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孩子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就获得了一种个人的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所面对的实际上是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和学龄期等四个阶段家庭教育的整体结果,而非单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是长期连续的过程,此前孩子很可能已存在很多问题,孩子的自我主张和逆反情绪并非只与青春期有关。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孩子表现得不再那么服从,也不再那么有耐心。控制欲强的父母会与孩子发生强烈冲突,有些孩子会以粗暴的言行回应父母,甚至会离家出走。这些是父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缺乏以尊重为核心的平等交流意识,不能很好地换位思考体谅孩子的感受所导致的。
也有很多父母会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得很好。他们比较尊重孩子,能与孩子平等交流,在倾听孩子想法的同时,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成为青春期孩子的朋友。
父母是否善于与孩子交朋友,是帮助青春期孩子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所在。
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角色感往往来自对自我角色的想象,很难与现实中的自己统一起来。对自己的完美幻想,令他们更加觉得现实中的自己难以接受。这种失落感会激发起本能的破坏力,并常常指向自己最熟悉的人,受挫后对他人或同学乃至自己的亲友产生攻击性言行。有些孩子虽不敢做出攻击性的言行,但与父母互动时会以沉默作为反抗,行为上表现出“你让向东我偏往西”的倾向。
因为个人认知的局限,很多父母难以对孩子实施真爱的行为。有些父母头脑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认识误区,是认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绝对高于孩子。其实,孩子所处的时代与父母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经历同父母有很多差异,父母以往的经验往往不适合现在的情况。如果父母承认自己的认识存在盲区,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更乐于敞开心扉;如果父母抱着建议的态度,而不是以训斥孩子的错误为前提,孩子会更容易考虑父母的建议。
青春期孩子对于父母言行中的控制意识会特别敏感。当他们感觉被束缚时,会认为听父母的话就意味着失去自我,自我价值保护意识会让他们极力抵御外来的控制。如果父母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可能面对一场言语冲突的较量,或者一场难以打破的沉默僵局。
能否成为友谊型父母,与父母自身心理成熟度相关。孟子说过,“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面临无法解决的亲子关系问题时,父母应学会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以不带个人主观偏激倾向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贬低,不浮夸,接受孩子本真的状态,引导孩子从接纳真实的自己开始,学习以勇敢的心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缺点、面对人际关系中的挫败。
友谊型父母关注心态、关系和技巧
保持平等良好的心态。与孩子互动交流时,以关怀孩子为基本态度,尊重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不成熟的表现,把角色调整到朋友的平行角度,尽可能以中立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言行。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互动交流的基础,基础越坚实,沟通的效果也就会越好。可以多用目光交流,交谈中,真诚的目光会让孩子感受被关怀、被爱。多用一些肢体的亲密接触,让情感在接触中自然流露,增进彼此的接纳度。
多参与孩子的文体以及集体亲子活动,以增强孩子的伙伴感,使孩子更容易对父母说出真实的内心感受。
当父母情绪不好时,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以获得孩子的理解,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多关注孩子对父母的积极言行,当孩子对父母表达关爱或帮助父母做事后,要及时对孩子表示感谢,使孩子在感受到自己价值的同时强化孩子对他人感恩意识的体会和认识。
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多回忆自己处于青春期时的感受,用孩子年龄阶段的语境与孩子对话,让孩子感受到亲切与平等。对孩子的感受及时给予充分共情,比如“嗯,是让人感觉难受”“确实让人感觉有些过分了”“的确让人感觉有些压抑”“是让人感受不太好”等。
给孩子建议时,需要思考给出的建议是否只是自己的意愿,是否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及孩子的实际情况。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语言,当孩子犯错时,尽量只纠正,不责备,以朋友式的语言给孩子合理的解释和建议。
沟通时需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时,及时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判断和感受,让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理清自己的思路,进而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
父母是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孩子出现人生困惑时,友谊型父母较有能力帮助孩子。如果父母感觉自身能力不足,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专业机构的帮助,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完成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成长,帮助孩子顺利地过渡到独立健康的成年早期阶段。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