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知应该做好一件事,却总在拖延?

文 / 专硕王诚
2018-05-22 09:28

导读: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不足”意味着,提前做了自我判断:我不行,我做不好。

这些年,我们都冤枉了“拖延症”

“自我效能不足”不同于“拖延症”。

拖延症患者往往意识不到做事情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而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往往很清楚时间紧迫、想做而且想做好某件事,但就是迟迟不动手。

为什么明知应该做好一件事,却总在拖延?

“自我效能不足”的一种症状

1自我效能不足的原因

Why

1.被贴上了弱者的标签(与不当比较有关)

2.来自家庭或老师的过度保护,事事代劳,越俎代庖,经常被指手画脚

3.习得性无助

2为什么会出现“习得性无助”

Why

通过全找主观因素来解释失败,会导致过度自责,茫然无助,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继而在潜意识中进行逃避。

其逻辑在于

“你看我都这样痛苦和自责了,我还能怎么样?所以我就不用改变了。”

由此可以解释

1.为什么某些人在痛定思痛之后,不是奋起直追,而是更加堕落。

——因为茫然无助不过是自我逃避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2.为什么有的人朋友圈里充满了鸡汤、八卦或综艺。

——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似乎很奇怪。但这种现象并不能简单地被看做“庸俗”。

为什么明知应该做好一件事,却总在拖延?

朋友圈“世俗”只是表象

而成因却可能很复杂

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1.人格的自我延伸。

2.逃避现实

当逃避现实成为习惯、而找不到改变的力量,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

3自我效能不足的影响

Influence

自我效能不足会带来蜷缩型人格,也就是活得比较憋屈,对外界人际关系过度敏感,挫败感很强,经常自我否定。

我们很多同学,正值花样年华,但却不敢说不敢动不敢尝试,主要原因就是自我效能不足。

4自我效能不足的解决办法

How

1.做比较时标准稳定,要全面比较,既看劣势也看优势。

2.归因的时候三七开,七分找主观因素,三分找客观现实。

3.找个情况差不多的人做榜样。

如果总是看大神是怎么做的,潜意识里就有了逃避的理由。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同学“看了那么多名人传记,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4. 多给自己贴“正向标签”。

5. 不要过度保护,避免事事代劳。

为什么明知应该做好一件事,却总在拖延?

自我效能不足,并不是用劝解的方式能解决的

为什么明知应该做好一件事,却总在拖延?

教育者应该避免被教育者形成依赖心理

为什么明知应该做好一件事,却总在拖延?

更不能事事代劳

你或许很难改变父母,但是可以调整自己。

如果你有了孩子,给孩子找榜样时也要注意遵循同一律,即比较的标准和起点要一致。

在工作中带团队时,避免自我效能不足的这些方法都可以思考借鉴。

生活的原理本就是相通的。

如果你身边有类似情况的朋友,可以让他看看本文。

语音的文字稿,以及去年发过的一些分享,将会收录在即将出版的《研途有悟》第二辑中。

为什么明知应该做好一件事,却总在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