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我有一个梦想——倡导医院开展患者"零自杀"行动计划
预防住院患者自杀,护士可以做得更多!
医务人员如往日一样穿梭在病房忙碌着,病人躺在床上休息,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病床上,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然而,一个幽灵,迈着可怕的脚步,狞笑着在病区内漫游,一个悲剧正在发生——患者跳楼自杀了!消息迅速打破了医院原本的平静,家属的哀伤哭泣声弥漫着整个病房,甚至发生医疗纠纷,震惊与内疚萦绕在医务人员的心头……
每一例自杀患者背后都可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对于患者以这种方式逝去,在第107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我们扼腕痛惜之余在思考:医务人员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首先需要了解,何谓“自杀”?《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自杀学”创始人爱米儿·迪尔凯姆最先提出自杀的完整概念: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称为自杀。
自杀是一个与公众健康有关的问题。有数据向我们表明这一严峻事实: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字:全世界每年约100万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者是此数字的10至20倍。这意味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每3秒就有一人企图自杀。但这远非事实的全部,这些数据没有告诉我们,自杀者在以这种惨痛方式离去后,留给亲人的还有锐痛以及锐痛后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自杀者亲属在痛失亲人的梦魇生活中甚至会成为新的自杀者。
然而,大部分自杀行为是可以预防的。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卫生领域的主要国际组织,已经认识到自杀对公众健康的重要影响。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ASP)共同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2003年9月10日是全球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其主题为“自杀一个都太多”,表明了对预防自杀的决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住院患者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4~5倍,在所有自杀事件中,5.0%~6.5%发生在医院,因此医院成为了自杀预防的前沿阵地。
患者自杀行为不单是对个体生命的损害,同样伤及家庭和医院,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一些深度调查表明, 患者自杀行为固然由自己决定,然而患者在一个宏观的医院环境中, 医院对于患者的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患者的微观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防患于未然,共同努力减轻自杀这一“社会病”的危害,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践行健康中国理念的紧迫需要。
“零自杀”(Zero Suicide)——一项由美国政府发起的致力于患者自杀预防的全球行动,其核心理念是所有的患者自杀都是可以预防的,同时提出了在精神疾病和非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中均实现患者“零自杀”的宏伟目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精神卫生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政策要求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个人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未来医务人员需要关注并提高对患者自杀行为的识别能力(当今自杀预防存在的主要瓶颈),预防和减少患者自杀行为,将有利于实现我国患者“零自杀”的美好梦想。
由笔者牵头的科研团队,在患者自杀预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通过课题组近5年研究和文献查阅发现,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由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综合因素导致,引起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层面:
患者层面
患者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是其产生自杀意念及行为的源头,也是住院患者自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其中生理因素主要指躯体疾病,使患者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心理因素主要有害怕、恐惧、焦虑、抑郁等,疾病预后不良和经济压力会导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如果找不到有效解决的途径,容易产生自杀意念;社会因素主要指急性或慢性不良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应激,导致患者因缺乏社会支持而感到孤独、无助和绝望。
医务人员层面
综合医院偏重躯体疾病治疗与护理,对焦虑、抑制、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认识不足,缺乏临床心理问题与自杀评估工具,医务人员缺乏系统规范的心理与自杀预防知识培训。
医院管理层面
目前综合医院尚未将预防患者自杀工作上升到足够的高度来重视,采取的是一种 “缺乏评估式”的事前管理、“临渴掘井式”的事中管理、“救火式”的事后管理,同时综合医院开放式的住院环境可能为患者自杀带来一定的便利。
基于患者自杀原因剖析,构建了自杀三级预防模式:
一级预防是指面向所有住院患者,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生发展。包括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减轻心理应激负面影响的具体方法,鼓励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医院相关防护设施和管理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全员参与患者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级预防是指对自杀危险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评估自杀风险、及时予以危机干预和专科治疗。二级预防是自杀防治的重点。医务人员选用合适的心理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初筛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运用“自杀十大征兆”识别高风险人群,采用自杀评估量表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给予及时心理疏导、心理治疗或心理危机干预,消除或控制患者自杀企图。
三级预防是指预防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和降低自杀死亡率。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心理沟通,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及心理变化。如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提供心理、精神、危机干预等服务机构及人员信息,或者心理救助服务热线等,便于患者及家属需要时求助。
每一例自杀事件的发生都让医务人员为美好生命的逝去感到痛惜,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预防患者自杀任重而道远,我们愿负重前行,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患者“零自杀”!
我有一个梦想,愿成立一个国家级“临床多学科研究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系统研究预防患者自杀问题,培训自杀预防专业人员,传播预防患者自杀相关知识与经验技术;
我有一个梦想,愿每位医务人员提高对自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预防自杀措施的了解,知晓患者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我有一个梦想,愿每位医务人员知晓控制和限制获取自杀工具的途径,能准确地识别患者自杀征兆并预防患者自杀;
我有一个梦想,愿每位患者都知晓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家属知晓患者自杀的种种迹象并加以有效防范;
我有一个梦想,愿每位精神障碍患者能够得到及早识别和适当治疗,防止自杀行为发生;
我有一个梦想,愿“预防患者自杀”成为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之一;
我有一个梦想,愿每一家医院开展患者“零自杀”行动计划,实现患者“零自杀”!
我们殷切希望这一梦想成真,并朝着“到2020年各个国家自杀率下降10%”这一全球目标而奋斗!因此,我们倡议:医疗机构应加强关于预防患者自杀和抑郁症的知识培训,掌握筛查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危机干预技能,切实提高患者自杀风险管理能力,成为真正的自杀守门人。预防自杀的行动必须从身边开始,从每个人做起。“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我们医务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并肩,砥砺前行,重建患者希望,拯救宝贵生命!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胡德英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