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丨给孩子的爱不在多,而是方向要正确!

文 / 当归妈妈
2018-05-09 18:44

来源:当归妈妈公众号

孩子的出生,并不代表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他有能力脱离父母的爱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可惜很多妈妈以爱的名义将孩子牢牢束缚起来,让他无法成长。

母爱

无私的母爱给了孩子安全感,但也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动力。

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阶段——自恋阶段。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眼睛还没有睁开,他哇哇大哭着,当妈妈将他揽在温暖的怀里,给他美味的乳汁时,他才满足地安静下来。

这时候他需要的是温暖和乳汁,他没有能力,也不需要知道妈妈是谁。

只有跟他内在需求有关系的事物才是现实的,除此之外都没有任何意义。

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恋阶段”。

心理学家丨给孩子的爱不在多,而是方向要正确!

孩子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孩子慢慢长大,他开始意识到外界事物的存在,他知道什么是茶杯,什么是大树,什么是汽车……

他还发现,妈妈会给他做好吃的饭菜,给他穿暖和的衣服,逗他开心,教他唱歌……

他对母亲有着深深的依赖,当别人试图抱抱他时他都不肯,他会扭过身子,紧紧抱住妈妈的脖子。

所有体验都告诉他:他被爱是因为他是妈妈的孩子。

孩子成长的第三个阶段——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被妈妈拒绝后就大哭,来表达自己很委屈,以此来让妈妈满足他。

有时候他觉得妈妈爱他是因为他弱小无助。

或者他会觉得妈妈爱他是因为自己很可爱。

而妈妈不会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的小朋友。

总之,妈妈爱他是因为他是独特的自己。

他就这样被动地享受着无私的母爱。

孩子成长的第四个阶段——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有一天,孩子写了一首小诗或者画了一副图画,送给爸爸或者妈妈,来表达他的爱。

这时候,他开始感觉到,他可以通过努力来“创造爱”。

直到这种感受慢慢变得成熟,他才能意识到“给”比“得”更让人感到满足和快乐。

他不在通过展示自己的弱小来赢得爱。

妈妈的爱始终包围着自己,他不需要任何担心,不需要任何付出,也不需要去争取。

可是现在的妈妈太“爱”孩子了,时刻担心给予孩子的不够,太过紧张地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孩子想玩泥巴,会担心弄脏衣服;

孩子想跟小朋友跑着玩,会担心摔跤;

孩子想到远一点的地方求学,会担心他不会照顾自己;

孩子想去创业,又担心他太累、不稳定。

甚至孩子找个女朋友都会担心找不好……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冠以“妈宝”的名号时,作为妈妈却依然认为自己是在爱孩子。

好的妈妈不应该阻止孩子成长,也不会鼓励孩子依赖自己,而是要让孩子慢慢成长、独立。

妈妈的责任不是养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成为自己。

父爱

有条件的父爱让孩子变得强大。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随着各种能力的增强,跟爸爸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当然父爱与母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父亲不会事必躬亲地关心孩子的每个细节,也不会像妈妈那样极其耐心地喋喋不休。

父亲的教育往往蕴藏着权威的力量。

相对于母爱的无私,父爱是苛刻的,是有条件的。

父爱往往涉及社会和经济的关系更多,比如他希望自己的事业或财产将来能传承给更有能力的孩子来掌管。

所以他会看中孩子能力的提升,孩子也需要通过努力赢得爸爸的信任。

父爱将引导孩子正视种种困难。

但如果不克制,父爱往往会变得专横、霸道。

好的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

孩子不管从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妈妈无条件的关爱,而当孩子慢慢长大,就需要爸爸的教育和指导来让他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最后引用文章一段话送给大家:“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内容参考:

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