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深刻作文背后,站着不断壮大的中产爸妈
图/视觉中国。
宁波华天小学王老师此前发布的一条学生作文的微博,近日引发广泛关注。
这篇作文是王老师布置的周记,主题自定。学生小邵起的题目是《沙漏》,文章主要是讲,他在观察沙漏流逝的过程中,思考时间的意义。微博发布的是文章的片段,里面这样写道:
“对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一位六年级的孩子,有如此缜密的逻辑和深刻的思考,很多网友直呼“要逆天”“我怎么读着有三体的即视感”,并自嘲不知道自己六年级的时候在干嘛。
从爆款图书《孩子们的诗》到王老师微博上屡次晒出的小邵们的作文,不少人感叹道,现在的孩子文章是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深刻了。
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孩子们未经雕琢和教化、带着对世界对生活最新鲜的直觉和感悟,本就是最纯粹最美好的东西。当他们将这些直觉和感悟体现在诗歌和作文中,成年人很容易有一种“震惊体验”,因为多数人的细腻触角早就被条条框框束缚死了。
不过孩子们写出好作品,并不仅仅是直觉和本能这么简单。无论是《孩子们的诗》还是新闻中的小邵,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小邵同学写的随笔《沙漏》。图/新京报
良好的家教给予的知识“触感”
在记者对王老师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从一年级起,他就在父亲引领下读《道德经》,算是启蒙学习,由父亲给他讲解。四年级时,他就能把《道德经》全部背出来了。”
小邵从小热爱阅读和写作,尤其喜欢看历史和科幻题材的小说。他以前还写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点评过《万历十五年》等。而最近小邵在看的书,是王小波文集,以及科幻作家埃塞克艾西莫夫的书。
很显然,小邵来自良好的家庭。这并不是说这个家庭经济上多富有,而是说小邵拥有良好的家教:父亲从小带他读书,家中有不少经典藏书,家人鼓励他阅读和思考……
小邵从小就有一种“知识”的触感,他懂得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去理解世界,如何在知识的熏陶中形成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每天只有麻将声和吵架声的家庭,一个父母从来不阅读的家庭,一个没有任何藏书只有游戏和电视的家庭,一个除了如何挣钱没有其他“语言”的家庭,一个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守在农村的家庭……能够从小培养出孩子的知识触感。但小邵良好的家教给予他的知识触感,让他跑在许多同龄人前面。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中产阶层在子女教育上的高度重视和不遗余力的投入,从小能够获得知识触感的孩子们会越来越多,写出漂亮文字的小邵们也会越来越多。
小邵同学写的《第一次奋进》。图/新京报
中产对教育的重视提升了小学作文的写作水平
或许很少有国家的中产阶层像中国的这样,如此重视子女教育,在子女教育的投入上可以说是不惜一切。
虽然这让中产阶层不时在舆论中遭受种种嘲讽和揶揄,比如中产教育鄙视链、学区房焦虑和暑期培训热,但也应该承认,中产阶层对教育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家庭教育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国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深刻影响。美国学者安妮特·拉鲁正在《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发现:在再生产的过程中,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的差别不仅体现在财富积累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子女的逻辑和方式。
中产家庭中的高学历父母,会花费更多时间陪伴和指导孩子学习,并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过着规律的、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课余生活。他们对语言的运用及交流方式,也会深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沟通能力、表达方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也就是说,中产阶层愈发注意到举止、学识、人脉等文化资本的价值,相较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门槛更低一些,孩子可以从小就赶上,比如从小就让孩子博览群书。
长期的文化积累最终会反馈在孩子的学识和见解上,写诗的孩子和新闻中的小邵会越来越多,而孩子们越来越有文化,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有希望。
文 | 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