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确定你有感觉吗……

文 / 苏幕延Psy
2018-03-05 07:11

心理学:你确定你有感觉吗……

有个深受夫妻关系困扰的来访者情绪激动地描述着最近发生的事件,我问:“这件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她瞪着眼说:“我想杀了他。”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一个“感觉”练习:在设定的情境下,A跟B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发生了冲突。后面问A当时有什么感觉?A说:“好想一巴掌扇过去!”

没错,今天想说下“感觉”。

你有感觉吗?

很多人说:我当然有感觉,没感觉那不成死人了。

但是,你真的能说清楚自己的感觉吗?

这也许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上“我想杀了他”“好想一巴掌打过去”这是感觉吗?

这不是,这属于你的想法

那么再回过去想想,我问的感觉/感受到底是什么?

我的成长过程中,是否定、责备多于鼓励与表扬的。我碰到过一些事业做得很优秀的人,但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内心不自信。他们的成长大抵跟我差不多。

小时候想要一个玩具,父母用了一大堆家庭困难的唠叨“论述”这个玩具不值得买。这是你觉得这个孩子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失望、愧疚。

此后,这个孩子会因着这个原因,学会尽量不去表达其他的物质需求,甚至压抑需求与愿望。

心理学:你确定你有感觉吗……

孩子会生气吗?会愤怒吗?

答案是肯定的。

家长看到同龄孩子之间小打小闹或者很小的孩子很认真地与你生气时,你会觉得那很可爱。可如果孩子已经大到有足够的破坏力了呢,他表达愤怒时很可能伴随着行为的侵犯,有可能造成伤害,你怎么办?

严厉地斥责甚至粗暴地制止。父母的言行暴力自然是很容易制止孩子的愤怒行为,毕竟力量差距悬殊。

那孩子呢?他很可能自此觉得愤怒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你并没有告诉他区别开愤怒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也许你自己也不太清楚……这样的生活细节还有好多好多,孩子压抑自己的愿望与情绪,否认自己的感觉,带着这份压抑和否认进入了成年期,所以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回答。

此时,你已经知道,我问的感觉或者感受,是指你的情绪。

咨询师:“他做了这样的事,你有什么感觉?”

来访者:“我觉得他做得不对,他应该听我的……”

来访者说的不是他的感觉,而是他的想法。也许我们看得到他的生气、伤心、失望,可他自己活在与感觉隔离的世界,他活在否认自己感觉的思想世界中,是“没有感觉的人”

心理学:你确定你有感觉吗……

现在你再想想,自己是有感觉的人吗?

想法是理性的部分,感觉是感性的部分。孩子的成长过程似乎是感性弱化,理性强化的过程。

小时候,给你同样形状的钻石和玻璃球,丢了哪样你都同样难过。可总有一天,你会变成丢了玻璃球无所谓的人。

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变化。哪怕丢了钻石的你会甩自己两个耳巴子,你也无法逆转这种变化。

有人问:如你所说,我跟感觉已经离得很远了,怎么办呢?

找回自己的感觉。

第一,你要先有描述感觉——情绪的词。这个我就不举例了,字典里无数,我们也学过很多。

第二,定时给自己反馈。

比如带个小本记录每隔三个小时回顾记录一下自己的感觉:刚刚的一段时间,你有哪些情绪?开车的时候,有司机危险超车,你有什么感觉?上班接到很多任务,你有什么感觉……

小本记录不用搞得太复杂,像下面就可以。

事件

感觉

危险超车的人

紧张、生气

工作量超级大

烦躁、焦虑

……

……

每天多做几次这样的联系,你会慢慢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本性。如此之后,你可以跟身边的人表达你的情绪跟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一个笼统模糊且难以实现的想法。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它们只是我们对刺激事件的心理反应。

我们常说“正能量”“负能量”“正性情绪”“负性情绪”,这个“正负”已经是我们的理性评价了,“正负”的说法已经包含了情绪产生之后引发的思想及行为评价,这些评价带着社会规范的影子。

物理学上有个能量守恒定律,只要正,不要负,可能吗?现实吗?健康吗?

我们不怕产生所谓的“负性情绪”。问题在与,情绪产生之后,我们怎么表达,怎么处理,这是我们可以自主工作和提升的地方。

我们的思想是帮我们做决定的。正如我坐朋友的车时,碰到随意插车的,他说:“如果路宽的话,我一定要插回来;如果撞他不用承担责任,我早顶他了;如果这里没有摄像头,你看我不把他……”

这么多想法,他最终都没实现。他当然还是做了决定——带着我平平安安地到了目的地。

心理学:你确定你有感觉吗……

心理成长不容易,且快乐且践行且珍惜。

心理咨询师:苏幕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