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言旻语】第二十一期:家庭教育的重要课程——生命教育
系列栏目第21篇
作者丨付丽旻
上周孩子们已经迎来了开学季,宝爸宝妈们又开始了紧张的伴读生涯,每日体会家有读书郎的酸甜苦辣。相信从开学开始,负责的父母们的关注点会从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习规划等常规管理入手,聚焦的仍然是孩子们的学业成绩。
今天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自身、对于家庭比成绩更重要,关乎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也关乎亲子关系的和谐幸福。这就是我们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这个话题很早就想写了,有几个熟悉的朋友跟我聊起过这样几件事情,对我特别有触动:
1.
第一个故事: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偷偷玩妈妈新买的电脑,不小心把整杯水泼到电脑上,电脑瞬间黑屏,孩子吓坏了,在妈妈慌慌张张清理水渍的时候,她已经爬到了窗台上,对着妈妈大喊:你要是不原谅我,我就跳下去,她家住在十几层楼上,妈妈已经被她吓得手脚发软头皮发麻,赶紧承诺不会责怪她,还马上把她抱下来。但是这件事并没有结束,这个宝贝以后再遇到觉得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她都采取类似的方式要挟父母,每每都是达到了她想要的结果:父母不仅不敢追究和教育,甚至不敢在孩子面前再提这件事;
2.
第二个故事,也是一个读小学的孩子,在学校跟老师和同学相处非常融洽,但是在家里遇到哪怕小小的不开心,就会口不择言:你们是不是不喜欢我?那么我去死好了,或者其他让父母听了心惊肉跳的绝情话语。
3.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是我几年前的一个学生,这个平时看起来跟父母沟通还正常的孩子,在准备出国前,她跟我说的一番话让我心痛,如果是她父母听了会绝望。
她说:“我希望我出国后父母能再生一个孩子,我不打算再回来了,他们就当没有我这个孩子就好了。”我追问她这样选择的理由,她说就是跟父母在价值观上有分歧,所以没办法共同生活。我问她接下来大学昂贵的学费是否还要父母继续支持呢?她淡淡地说,他们生了我,就要对我负责任啊;我说那么你又不打算未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凭什么这样要求父母呢?姑娘淡淡地说,算他们倒霉吧,谁让他们生了我呢。
孩子当时的表情和平淡的语气,可以看出不是一时的口不择言或者冲动,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论。我记得当时我有进行心理疏导,也给她一定的宣泄渠道,并积极促成她跟父母的有效沟通,后来能感觉到她和父母的关系有很大改善,但是我还是有隐忧,我甚至不确定她是否真正改变了这个想法。
这三个案例背后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孩子除了需要必要的心理辅导之外,还需要接受生命教育,才能避免以后会有这样可能产生恶劣后果的率性而为。
生命教育,尤为重要
亲爱的的读者朋友啊,在这样还弥漫着节日祥和氛围的早春,谈论这样沉重的话题,似乎有点压抑,但是生命教育真的需要全社会重视起来,每年那么多起青少年的自残、自杀事件,一些早熟的青少年超前性行为带来的伤害,还有更多的隐性的心理问题带来的伤痛,都呼唤我们要从家庭教育入手,从家庭文化建设、父母的身教、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安排体验等方面去努力建设一个温暖的人文环境,使得生命教育变得有血有肉有实效,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
上海在2005年3月14日就出台了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德育工作者俗称为“两纲”,其中包括网络安全、预防自杀、毒品、艾滋病等多个方面,号召家庭、学校、社会关注孩子对理解和尊重的渴望,倾听孩子的心声,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和减弱这些问题对青少年的伤害,真正落实人文关怀。具体落实在家庭教育中,还需要我们一起探索。
西方社会面对毒品泛滥和艾滋病,很多年前就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台湾也先行一步,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有台湾学者指出:真正的生命教育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所以,家庭生活是进行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生命教育?那就是通过日常生活帮助和指导孩子正视生与死,珍惜、敬畏生命和活着的全过程,学会悦纳自己,并乐于相信和接受多元智能,愿意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能够面对东方传统伦理中的合理部分,形成成熟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
维克多在两三岁的时候问过我一个严肃的话题:“人是不是一定会死?死了之后去了哪里?”跟一个幼儿解释清楚这个重大课题还真是一个难题,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每天跟他看动画片、讲故事的时候,慢慢渗透一些东西,但是我知道我的回答并没有解决孩子全部的疑问,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陪伴他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寻找契机用适合的方式跟他解释。
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天他如释重负地跟我说:“妈妈,我们找到一个好办法,这样以后你跟爸爸很老很老也不会死了。”我很惊讶,问他是什么办法?他说:“以前你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会变老,然后不会吃饭,会生病,然后就会死了,去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可以看到我们,但是不能跟我们说话?如果你和爸爸一直都得到很好的照顾,有人喂吃的,就不会死了,我跟我的小伙伴尚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们以后都去上夜班,那么白天就可以在家里好好照顾你们了,就不会因为太老不会吃饭出问题了。”
稚子之心,纯洁美好,让我动容。至少那么小的孩子已经意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还跟父母血脉相连,他得快点长大,然后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维克多基本没有经历青春期叛逆,而且在成长中非常善解人意,其实我一直很感恩,老天给我一个如此懂事的孩子,除了孩子天生的资质之外,和家庭文化氛围有一定关联。
小孩会观察父母对长辈的言行态度,会观察父母工作生活中遇到麻烦时的审时度势的处理方式和心态。这些身教胜过言传。潜移默化的就形成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这些理念对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会有巨大的作用。还有助于建立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对形成积极的生命观是至关重要的。珍惜并敬畏生命的过程,思考人的价值,反思并调整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家庭教育贯穿始终的课题。
我父亲生病去世前的那几年,维克多在读小学,我还记得我听到过他跟外公的一次对话,外公说得买票回老家了,自己身体不好,如果真的有问题,也要回到自己的老家,落叶归根。维克多首先是留恋,不舍得外公外婆走,其次是满脸疑惑地问外公:那么以后我老了去哪里落叶归根呢?老家是一个我并不熟悉的地方啊。可能是孩子的神态很好玩,尽管这是一个凄凉的话题,但是我听见父母的笑声。
父亲去世后,我经常会跟他讲小时候他跟外公之间的趣事,让他在追忆中反思外公平凡而又有价值的人生;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母亲突发心脏病在三亚去世的时候,孩子关于生死的思考已经上升到哲学高度,他写的悼文大意外婆已经完成了人间的修行和使命,后人对至亲尊长的离开应该追思、缅怀和为她祈福,面对这样从容离开的态度是:此间乐,彼间未必不乐,因缘聚合,慈人西归,与天同生,亦复何求。作为母亲看到孩子对生死问题这样达观的认识,是非常欣慰的。
同时,中国传统伦理的精华部分是家庭文化重要的内容,不是说需要全部尊崇,但是起码的了解是必要的。比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长惠、幼顺等,这些才是国粹,才是值得每个家庭传承的文化内核。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开始,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会有很大的改观和进步。
培养心中有爱、会爱的孩子
维克多在美国的时候,我每天都看美国新闻和天气预报,一旦看到类似美国枪击案、飓风、社会问题等,总会心里不踏实,他就会及时安慰我,每天不厌其烦跟妈妈报平安,哪怕再忙再累,也会发一个信息给我:妈咪晚安,我回到宿舍了,放心吧。
他还会用数据说话,把他测试的心理健康标准数据告诉我,让我放心: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大孩子,可以面对学习生活的各种压力;看着父母人到中年,并且工作任务繁重,懂事的维克多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帮我们买来并每天督促父母补充必要的维生素,督促我们锻炼,休假回家的时候,如果我们说哪里不舒服,马上会帮我们量血压、测血糖,自己还看了很多中医医理,就是不仅保证自己身体健康,同时指导父母家人健康生活。
而且每次回来的时候总会给家人都买一份用心的礼物,看望外婆的时候,总会记得给爱花的老人家买一束鲜花哄得她开心;尽管他接受的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但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长大的孩子有一个中国心,那么跟父母家人的关系不会随着自己长大而渐渐疏离,而是更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开心和健康。
我们的日常沟通一直传递给他的都是正面的价值观,做人的格局和心胸,我一直深信,一个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爱生活、爱自己、爱家人的孩子不会有太差的未来,至少能自食其力,至少不会给家人和社会添麻烦。这对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来说,远比单纯的追求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更有价值。
作为家长,从小慢慢要教会孩子熟悉、了解自己的身体,无论男孩女孩都有重要一课,就是学会爱惜自己,包括自己的身体发肤,包括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不要羞于开口,或者觉得这些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学会悦纳自己的孩子,不会轻易因为自己的容貌身材不如人而自卑;也不会因为成绩而气馁,会愿意寻找属于自己的亮点,并发扬光大。这个过程需要父母的肯定、积极的暗示,父母无条件的爱。而不是面对孩子出现的麻烦就说你不是我的孩子,你给我丢脸了,我们断绝关系之类绝情的充满功利主义的伤人的话。
其实,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段来写这个话题,还因为这段时间是敏感时期,寒假结束之后,孩子们也会有假期综合症,寒假作业可能没有及时完成,作息还很混乱,家长和老师都很着急孩子没有进入状态。其实成年人长假之后也有倦怠等假期综合症,这个时候不是单纯的说教或者批评指责就能奏效的,帮助孩子一起克服这种倦怠和节奏混乱的状态,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去年这个时候发生了几起学生跳楼事件,如果我们从家庭教育开始普及有实效的生命教育,或许很多这样的人间悲剧就会减少,青少年的轻率、轻生行为的发生几率也会减少。所以我一直在不同的文章和讲座中都在呼吁,指导孩子会爱,指导孩子会悲悯,是一个有功德的事情。
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不断的自我充电,付老师建议大家学习一下诺丁思的关怀理论,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这个理论通俗的说,就是成年人指导孩子爱自己、爱周围的人,爱生活的小环境,进而由近及远,爱那些远方的人,爱更广阔的世界。能培养一个有爱,有担当、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世界充满探索和热爱,不害怕困难和压力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
小哈有感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最首要的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
正如付老师提到的,每年开学季,我国都有许多的青少年自杀案件。放眼全球,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轻视生命、残害生命的极端情况屡见不鲜,消解人生意义的遮蔽生命现象普遍存在,忽视安全健康造成各种生命障碍如影随形。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朱自清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懂得生命是至高无上美的价值的体现,要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生活挫折,笑对人生,才不会轻易放弃生命,都能享受到自己生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