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生理问题”“难发音”和“口吃心理”解答口吃常识性问题
从“非生理问题”“难发音”和“口吃心理”解答口吃常识性问题,我们分别从“口吃不是生理疾病”,“关于难发音”以及“口吃患者的心理因素”三点做详细解答分析,希望能让您正确的认识口吃,从而更针对性的语言训练配合心理疏导内外标本矫正。
口吃不是生理疾病
口吃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由不正确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言语疾病。口吃者的发音器官和呼吸器官是完全正常的,患者说话时出现的一切症状归根到底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正常人很难体会到口吃者的心理状态。
口吃的程度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充分说明了口吃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差不多所有的口吃患者都诉说自己的口吃特殊,与别人的不一样,问他有什么特殊,回答却是千篇一律。
所谓特殊是什么呢?就是并非每说一句话都口吃,而是有时口吃,有时不口吃。其实这是口吃患者共有的现象。口吃患者都有一些自己认为难发的音,每个患者的难发音又不完全一样。
口吃患者也都有一些容易发生口吃的场合,口吃的发生与否、程度轻重,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差异,所以,口吃患者所说的“特殊”并不是真的特殊,而是口吃患者的共同特点,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成其为真正的口吃病了。
同一个人,同一张嘴,有时能滔滔不绝地说话,有时又会突然变成口吃,费了很大的劲才能进出一个字来。和别人一起合声说话、朗读诗歌和散文时,往往不口吃,就算有口口吃也很轻微。
患者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活像个第一流的演讲家,可是只要有人走进来,这位“演讲家”就会现出原形。不过还要看走进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是大人还是小孩,是同性还是异性,是生人还是熟人,是上级还是下级,进来的人的不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严重的口吃患者几乎在所有的环境中都有显著的口吃,还有一些重度患者念文章时也会发生口吃。虽然严重的患者几乎在所有的环境都口吃,但口吃的程度绝不会完全相同,必然是有的环境重些,有的环境轻些。
而一般的口吃患者只限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发生口吃。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容易出现口吃的场合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口吃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难发音
再谈谈难发音。大部分的口吃患者都有几个感到特别难发的音,每个口吃患者的难发音也不完全一样。你觉得难发的字,他或许不觉得难发,他的难发音你可能觉得好发。
难发音一般是在一个词的第一个音节上难发,如出现在第二个字上就不难发,如“倍”难发的患者,说“倍数”时口吃,说“几倍”时就不口吃。虽说某个字是难发音,但和它下面接什么字也有关系,例如说“南京”两字口吃的人,说“南通”时却可能畅通无阻。
难发音是对这个字过分注意所引起的,并非发音器官对这个难发音有什么缺陷。偶然一次说某字发生了口吃,就对这个字注意起来,当下一次再出现口吃时,对这个字就更加注意起来,在反复口吃的过程中强化了难发的体验,对这种情况注意就会更执著,难发音也就固定下来了。
朗读课文时看到下一行有一个难发音,就害怕起来,自我暗示地认为又要口吃了,不敢换气,加快速度往下读,一心想把这个难发音“带”过去,哪知读到这个字时非卡住不可。
那么把自己所认为的难发音一个一个字地写出来多练习好不好呢?不好,多练就等于多告诉自己这个字难发,越练对它的注意就越执著。有的患者把发言稿上的难发音画上记号,反复练习,到发言时所有打上记号的字都口吃了。
有的患者本来没有多少难发音,听别的患者说这个字难发,那个字难发,没过几天,这些字都变成他的难发音了。还有一个患者想弄清楚自己有多少难发音,就拿出一本字典,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逐字试验琢磨,翻到“大”字时,说了几遍“大”,越说越觉得吃力,看到“小”字时说了几遍“小”,也如此吃力,从此“大”、“小”两字都真的变成难发音了。
本来只有一个“倍”字难发,在字典里找到与“倍”字音相同或接近的字,如“贝”、“背”、“备”、“杯”等都难发起来了。一本字典翻完,难发音翻了好几番,口吃也加重了许多倍。大家可能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只有口吃患者们自己会相信确有其事的。所以,已经知道自己有几个难发音也就算了,不知道的就不必再琢磨了。
口吃患者的心理因素
口吃患者在说话上还具有正常人很难体会到的心理方面的症状。幼儿刚开始口吃时,心理方面的症状还不大明显,年龄大了就逐渐严重起来,成年口吃患者往往比未成年患者难以矫正,就是因为口吃习惯已经固定,对口吃的心理因素复杂化了。
这里的心理因素就是对说话时怕口吃的恐惧心理,害怕自己发生口吃,极力避免口吃。本来说话不需要特别留意和努力的,可是,患者每当想到自己的口吃,就会紧张不安,就会不自然地努力控制和躲避口吃,,结果导致口吃症状进一步加重。
除了怕口吃的恐惧心理以外,口吃患者还有性格敏感、过于自尊、过于自卑、性格急噪等的性格弱点,这些病态心理会促使口吃症状越来越加重和牢固。口吃的加重和牢固反过来又会促使病态心理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