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在拖什么?你的节前拖延症需要得到“治疗”

文 / 人民网
2018-02-06 11:26

在进入春节长假前,你手中的工作完成了吗?是否还习惯性地拖拖拉拉?如今,“拖延症”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群体现象,自称“拖延症患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是拖延症”豆瓣小组在2007年成立,目前已经有149924人加入;据媒体报道,有“90后”员工曾以“拖延症”为由请假一个月……那么,到底什么是“拖延症”?所谓的“拖延症患者”究竟在拖延什么?如何才能改善“拖延症”呢?

到底在拖什么?你的节前拖延症需要得到“治疗”

“拖延症”已然成为人们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郗若楠制图)

别被名字忽悠了,“拖延症”其实不是病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拖延症患者”,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夏小末(化名)在接受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时肯定地说,“我患有拖延症。”据夏小末介绍,她的手机闹铃在每天早晨7点都会照常响起,然而她会熟练地按下“5分钟后再响”的按钮,翻个身继续睡。如此反复好几次之后,她才会懊恼地从床上跳起。

夏小末的表现恰好符合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九届医疗健康专委会心理学组副组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桂岚对拖延症特征的总结:“第一,当事人会不自觉地推迟本计划好要做的事情;第二,当事人能意识到拖延行为会带来有害的后果;第三,当事人进行了自我调节的尝试,但尝试却并不奏效,而且出现了一系列负面情绪。”

“虽然名称中带有‘症’,但‘拖延症’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也并非心理疾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骆艳丽在接受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时介绍,“人们所说的‘拖延症’更多的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即比较严重的拖延心理或拖延行为。”

习惯性地往后拖,你到底在拖延什么?

高大晶(化名)是一位“朝八晚五”的典型“上班族”,她同样认为自己患有拖延症。在接受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时,高大晶表示,“我做事情总喜欢拖一拖,特别是在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让自己觉得困难的事情时更是如此。”在网络上搜索“拖延症”的起因,答案五花八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拖延症”呢?

手机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却给“拖延症患者”提供了更加“无懈可击”的借口。桂岚表示,“智能手机集打电话、听歌曲、看电影、玩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极具诱惑,会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影响使用者的自我管控与自我调节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手机的确有可能成为‘拖延症’的诱因,或加剧一个人的拖延程度。但要知道,对于习惯拖延的人来说,即使没有手机,也可能会因为电视、收音机的声音,甚至天气情况等因素拖延,所以切勿把责任全推卸给手机,要勇于从自身方面找问题。”

骆艳丽介绍了几个自身常见的原因:

1.任务过难。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拖延可以暂时避开焦虑和压力,特别是当人们面对难度较大、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时,就更容易拖延。

2.完美主义。有些人在面对任务的时候习惯于等到“万事俱备”,即所有条件都非常完美时才开始着手,这种心理也很容易导致拖延。

3.潜在敌意。人们在面对自己不满意,却又无法拒绝的任务时,内心就会充满抵抗情绪,进而在执行任务时更容易拖延。

4.缺少兴趣。人们在面对多项任务时,总习惯于先做自己喜欢做的,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任务,则会能拖就拖。

教你几招克服“拖延症”

别再继续苦恼了,5招教你改善“拖延症”

“拖延症”给夏小末和高大晶带来了许多困扰,她们做过不少改善“拖延症”的尝试。那么,到底如何改善“拖延症”呢?骆艳丽向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摆正态度。很多人称自己患有“拖延症”其实是为了得到心理上的宽慰,常见的表述是,“我不是故意拖延的,我拖延是因为我患有‘拖延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摆正态度,认识到这种心理会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并要积极改善它。

2.化整为零。在面对比较困难的任务时,可以将一个任务分成多个具体的小任务,然后逐一实现。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以获得继续完成小任务的动力。

3.立即行动。在面对任务时,缜密的计划和考虑固然很好,但如果遇到自己难以判断,而且并非很重要的问题,可以将问题暂时搁置,等有机会向别人请教,或先行动起来,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4.消除干扰。在学习、工作之前先将可能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东西排除掉,比如关闭手机网络等。

5.寻找兴趣。很多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不拖延,只有在面对自己抗拒的任务时才会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然后付诸行动,比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等。

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骆艳丽,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九届医疗健康专委会心理学组副组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桂岚

到底在拖什么?你的节前拖延症需要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