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拖延症,你只是爱逃避

文 / 光明网
2018-01-21 10:53

Good Night

2018/01/20

要成为一个不拖延的人,需要调整自己的时间观,让自己看得远一点,请想象未来的拖延后果,感受到这个压力。这不是鼓励悲观,而是用比较实际的态度设想未来,让自己能未雨绸缪。

最近读一篇报导:20%的成年人是长期拖延症患者。

我心想:等一下,应该是八九成的人才对吧。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创作者都有拖延的毛病,有些还为自己发明了对抗绝招。《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每天开始写作前,会把衣服脱光光,换上一件破破烂烂、衣不敝体的睡袍,因为当他这么见不得人时,就没办法写到一半跑出去逛街,只能乖乖待在书房里写作。

美国大作家梅尔维尔,也是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据说他在写《白鲸》的那段時期,接近故事最重要的完结篇,还曾经要求他的妻子用一条铁链把他拴在书桌旁,没写到进度就不准开锁!

你是哪一种拖延症者?

心理学家整理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拖延症患者,大约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 想要拼到最后一刻的冲刺者

- 对结果怀有恐惧的逃避者

- 选择困难者

- 容易分心、爱寻求刺激的人

要解决拖延症,可以先检视一下自己比较接近哪种类型。这些背后的动机稍有不同,所以进一步认识或许能帮助你跟自己对话。但无论你是哪个类型,有个观念必须认知,那就是踏出第一步再说!

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动起来

如果你是“难以抉择型”人,这时候,我的建议很简单:踏出第一步再说!

这听起来好像很难,但凭我自己的经验,绝对比在原地犹豫不决要来得舒服多了。

从前写作时,总是因为对自己的作品期许很高,苦思半天却无法动笔。但后来我发现,只要能够逼迫自己开始写,先不管文字好不好,开始了这个行为,身体会逐渐适应,心情也会逐渐进入状况。所以我现在会在开始写一篇文章前,乱写一通,并告诉自己:我现在写的第一句根本不是文章的第一句,只是在暖身而已,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动起来再说!

只要先有一些动作,让自己开始朝着目标动起来,就是最好的第一步。

把大任务切成小块

要盖完一栋房子,先从一块一块砖头垒起来开始吧。

我们会拖,往往在于我们虽然设定了目标,但缺乏计划好的行动。面对一件复杂、很重大的事情,都可以从最基本的行为着手。

把一个大任务切成小块,规划后再执行,是很重要的技巧。你最好先拟定一个时程,设定一个合理时数(例如半小时或一小时)来做这件事,并且做完就给自己一个奖励,有必要的话让自己中途休息几分钟再继续。

除了设定每天复习的目标外,你也要思考读书前要做什么,例如给自己倒一大杯水、把桌子清干净、稍微做一下伸展等。这都是为了让你能顺利完成“静心读书”的计划,也应该编制一套行动指南,去除许多原本阻止你完成事情的障碍。当你内心设定好一个执行计划,并按照这个计划设定每一个工作小目标,能大大提升你完成整个计划的可能性。

当个未来人

看到老年的自己,你就会自动存养老金了。

很多上班族都知道,要尽早为自己的养老存钱,但对于大多数25~35岁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在做财富规划的还是少之又少。加州大学哈尔·赫什菲尔德教授就做了一个实验来颠覆这个现象:他找了一群大学生,把他们的照片先修成老年人的样子。接着,他让这群学生戴着眼罩,进入一个VR(虚拟现实)世界探索,然后在这个虚拟环境里,他们遇见了“未来老年的自己”。

经过这个体验后,赫什菲尔德教授请这些大学生做一个财富规划的习题。比起没有看到老年自我的控制对比组,凡是见到老年自我的学生,把自己未来的退休金都增加了一倍的钱。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无法想象“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也就很难感同身受。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将这个“未来的我”变成一个具体的面孔,若是你能让自己看到、感受到,那整个视野将大大不同,“迫切感”也就油然而生。

所以,面对遥远的计划,你要想办法把未来的感觉带到现在。

你将会深刻感受到:现在真的不能再拖了!

你不是拖延症,你只是爱逃避

本期嘉宾:天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主持人。主持《三农中国》《致富青年帮》《举案说法》节目。个人公众号“天晓说”,带你重新发现被你忽略的田园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