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亿中国人在朋友圈假装生活?微信状态只是一层美丽外衣
印象管理理论由加拿大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于1959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中提出,是指人们试图去控制并管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而就现代社会而言,印象管理又被披上了一个新潮的外衣:人设。而与明星相比,我们普通人当下的最大人设往往来自于朋友圈的动态更新,在朋友圈中,我们常常无意识的去演成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在此文,我们不妨运用印象管理理论去探究朋友圈的人设现象。
打开朋友圈的万花筒,我们在浏览名片页时往往一提到某人就会想起他的朋友圈风格,那么其实我们此刻就对他做了一个印象定义,这个印象即是通过他本人的动态发布形成的,我们不妨先回顾下常见的朋友圈类型:
健身型露肉朋友圈:大汗淋漓的三小时!+健身房
微商型宣传朋友圈:你还没在用吗!史上最低价!+商品图
励志型鸡汤朋友圈:能行能行我能行!最棒最棒我最棒!+文字图
拜金型炫富朋友圈:今天开车又堵了!+宝马车钥匙照片
狂饭型追星朋友圈:哎呀老公好帅+明星照片
转发型老人朋友圈:快快转给你的孩子!再不转发就晚了!(链接)
晒娃型宝妈朋友圈:啊宝宝笑起来真可爱!啊宝宝哭起来真可爱+抱宝宝照片
美食型深夜朋友圈:哇真的是好好吃!+宵夜图
抒怀型感伤朋友圈:心疼的抱住胖胖的寄己+不成语法规则的随笔
颜王型自拍朋友圈:今天买了件美的不要不要的衣服呢!+45度自拍
恩爱型撒粮朋友圈:今天七夕小哥哥送我小发发!+iphone摆拍
为什么我们热衷于印象管理?
正如以上列出的11种朋友圈,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看似每日毫无规律的动态更新,其实背后都有一个预设的定位所在,这就是印象管理,即人设。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不会去思考但又极为重要的问题,好像潜意识我们就要去维护自己的形象一样。可是为什么你如此想操纵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呢?其实这源于印象所有人的三个特性:
印象所有人的密切性:我们往往对于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印象管理动机较为强烈。这也就是为什么朋友圈成为了普通大众人设最为泛滥的区域。微信在2011年大热至今,朋友圈已经成为了较为私密的另一个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域,如果说微博的出现让“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复存在,那朋友圈则彻底让“天涯共此时”成为现实。即使多年不见的好友我们依然能够透过动态了解对方的现今状态,管理对象的密切性让我们逼迫自己去塑造人设。
印象所有人的价值性:印象的所有人越具有价值,那么个人去管理他的印象的动机就越强烈。拉开朋友圈的名片页,长长的名单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性考量:工作上司、父母亲朋、同学老友……不同的人往往其价值性都存在差异,他们所需的“我”也是不同的。于是,网络的天然多面性在此刻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塑造出他们需要的“模样”,然后再点个“分组可见”,就实现了“本我”的“客我”分身,即可满足所有人的价值需求。
印象所有人的差异性:当我们希望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与原印象差异越大,那么我们想改变印象的愿望就越强烈。而当你认为自己已经给他人留下不太好的印象之后,那么你也就越希望自己去努力改变它。微信相比于QQ、微博要私密很多,我们往往更相信微信的人设塑造。正如上文所言,纵然好友许久不见,却仍属于一个“圈子”,而对于常常相见的人我们又往往希望透过“形象”的改变传达一定的讯息,这便是差异性所造成的。
获得性管理和保护性管理
我们常会把朋友圈当成了自己输出价值理念的场所。诚如戈夫曼所言,每个人其实都在生活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竭力维持其在社会中令人愉悦的一面,力图使人做出欣喜的评价。那么我们不妨再试着地对印象管理进行划分,我们会发现其包含两种类型的印象管理:获得性印象管理和保护性印象管理。
获得性印象管理往往寄希望给予他人更完美的印象,于是他们会包装自己、放大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遮掩自己身上的不足,赋予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出色,使自己的形象最优化。这也就促使了人们发朋友圈会进行一番假的伪装:于是我们凡拍照必修图,一定要美;于是我们参加活动必合影,一定要忙;于是我们化最前卫的自己都不懂的妆,一定要潮;于是我们自己外语明明渣还要夹带几句英文,一定要高端;于是我们其实坚持不了几分钟也要拍完照片才离开健身房,一定要有生活品质;于是我们其实根本不太会玩乐器,也要转发郎朗的视频链接并评论到:谈的还不错,很有古典神韵!一定要有审美;甚至于有的人还会按照天数来计算自己的朋友圈,一三五晒生活,二四六晒自拍,周末晒好厨艺。所以可见,朋友圈的形象和自己的真实形象是不完全匹配的,至于匹配度到底有多少,这便是因人而异了。
保护性印象管理则是从印象的修复出发,世界上一直在发生着各种不可预知的事情,每个人都可能陷入形象的危机,那么如果想控制这种危机并走出来,就要进行印象的管理保护工作,尽量避免正面形象的遗失。微信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一个微信账号在朋友圈中就是“主我”的代言人,面对生活中纷纷扰扰的事件,当我们个体想让自己远离事件的责任承担时就可以利用印象管理为自己解围。在面对困难时,我们或会借此机会塑造一个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不屈者形象、希望自己他人的眼中形象更高大;或会塑造一个愁苦不堪、一筹莫展的求救者形象,希望自己能够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不易,需求帮助;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面对很多焦点事件,特别是舆论交锋时,我们往往还会或转发、或评论来表明自己立场,简单地说,我们常称之为“站队”。
凡事有度,过而成灾
每个人的真实形象不等于朋友圈形象,它取决于你想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儿。在我们拥有对于朋友圈绝对控制权的情况下,你可以给他看到你想让他看到的,你可以欺骗别人、甚至欺骗自己。而对于受众而言,一个人之所以点赞,是因为他在你的动态中找到了自己心灵中共感的地方,于是表示了认同;一个人之所以评论,是因为他在你的言论中获得了意识的共鸣,于是发表了看法。在社交媒体上,当你在思考怎么去发这条朋友圈的时候,受众也往往在思考通过这条朋友圈怎么认识你,这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人们对于内容的综合衡量,学会对信息赋予不同的权重。
朋友圈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一个虚拟世界,大家有权利去选择性的表现真实,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世人。朋友圈或许有不真实的成分,但是也是合理的,只要不过分,都可以接受,毕竟有选择的真实也是真实的,即使存在说谎嫌疑也是个美丽的谎言。每个人平日里常挂着社交式的微笑其实也存在不真实的成分,承认不真实没毛病,但习惯了不真实、甚至陶醉于此就一定要治。
网传朋友圈有三俗:萌宠、屁孩和鸡汤文,虽是戏谑之语,但他还是体现了网络会将一切的事物放大的特性。我们往往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将朋友圈变成了一座围城,画地为牢。几人点赞、评论有多少并不是衡量生活是否精彩、是否令人艳羡的标杆。正如五月天所言:平凡也是一种伟大。诚然,每个人固然都希望自己在虚拟世界里能弥补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失意,大家都有向人倾诉和被人关注的原始诉求。于是正如出门前要化妆一样,上网前每个人也为自己涂上了最美的妆容。然而,朋友圈的价值就在于信息交换,真实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每天都在比较谁的“段位”高。面对他人的观点,理睬也好,不平也罢,我们大可一概送他三个微笑。毕竟分享快乐、享受生活才是王道。
作者 | 刘钰潭
本文由 新闻传播学研 原创出品 转载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