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别不把精神病当“病” 我国精神病终身患病率17.5%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调查显示我国各种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17.5%。
今天(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精神疾病有哪些发病原因?
1、性格因素
在同样的环境中,承受同样的精神刺激,那些心理素质差对精神刺激耐受力低的人易发病。专家提醒,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心胸狭窄、过分自尊、不与人交往、孤僻懒散的人受挫折后容易出现精神异常。
2、遗传因素
精神病中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家族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愈近,发病机会愈高。此外,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性在发病的因素中也占相当高的比重。
3、精神刺激
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个人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就产生了精神刺激,精神刺激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出现精神障碍。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良性刺激,还是使人痛苦的恶性刺激,超过一定的限度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但一般认为,引起人们的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非良性刺激,容易致病。
4、躯体因素
感染中毒颅脑外伤肿瘤内分泌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均可导致精神障碍,但这类疾病随着躯体疾病的好转而缓解。脑萎缩属于不可逆性疾病,由此引起的精神障碍也不易缓解。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400种之多,常见精神障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以及酒精和药物依赖等。
1、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并且患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据之前《柳叶刀》杂志曝的中国最“难缠”疾病排行榜,抑郁症等疾病位列前三。25%轻度抑郁症患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而重度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念头的比例高达75%。
还有这样一部分抑郁症患者,白天大多数时间都面带微笑,让人很难察觉他们内心的抑郁。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过斌说,这些“微笑抑郁症”患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或碍于面子、礼节,大多数时间都面带微笑,掩盖了内心的低落情绪。
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向小军副教授介绍,“微笑型抑郁”多发生在白领阶层,他们大多是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或是机关工作人员。生活中,很多白领都有失眠的毛病,大部分人认为这是饮食不规律、劳累所致,不会将其与抑郁联系起来。有统计显示,77.24%的抑郁症患者伴有失眠,但很多人却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等疾病。
2、焦虑症
焦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
焦虑症患者常常无缘无故,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它持续时间很长。焦虑症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比如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多梦等。
焦虑症在旁人看来常常无法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疾病无非是因为心理不够坚强,可焦虑症不仅仅是某一天心情不好,也不会因为睡了一觉就简单地过去,需要大家正确认识焦虑症,及时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3、强迫症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身意愿的想法或冲动会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目前,强迫症在世界范围内的终身患病率为0.8%~3.0%,与其他严重致残性精神疾病性障碍(约1%)近似。国内报道的强迫症患病率总体上低于多数西方国家,并且女性高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在19~35岁之间,56%~83%的强迫症患者至少共患1种其他精神障碍。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极大影响,很多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未在起病之初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去医院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有的会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大家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4、酒精依赖
酒精依赖又称酒精成瘾,是指人对酒精的渴望不能控制,酒量越喝越大,通常可持续终身,一旦停止饮酒,患者会不舒服,会出现以手抖为典型表现的戒断症状。
喜欢喝酒与酒精成瘾是不同的,喜欢喝酒的人有自控的能力,但酒精成瘾是指人在非常厌恶酒、不想喝的情况下,还是一杯接一杯的喝,停不下来。
在中国,每年有数十余万人因酒精依赖症而死于酒精中毒,占总死亡率的1.3%;致残二百余万人,占总致残率的3.0%。
国内外研究发现,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对稳定,与地域、种族、经济发展水平等关系不大。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不会导致患者做出危及他人安全的过激行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歇斯底里、危险恐怖的样子,现实中他们反而是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害怕被歧视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和帮助。
而最近,关于精神疾病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是重性精神病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焦虑、抑郁等普通心理疾病的患者在不断增加。二是在那些患普通精神疾病的人中,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和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精神疾病要如何防治?
1、家庭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知识,支持患者治疗,帮助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首先病人及家属要了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和概念,提高自我防御能力。
2、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
3、患者会面临心理和社会问题,是疾病表现的一部分,也是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要进行心理社会的干预;树立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适应及自我调节能力。
4、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要认为病情轻了,好了,就擅自减、停服药,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由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和减停服药。
5、适当体育锻炼及文娱活动,尽可能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杜绝饮酒、控制吸烟、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态平衡。凡事往好的一边想,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情绪化,保持平和的心态最生要。必要时可找专家进行心理的辅导。
6、许多病人秋冬或开春季节病情易反复,这与气候变化,病人一时不能适应有关。因此,当季节转换时,及时增添衣物,平时加强体质锻炼,亦可防止或减少发病。
7、减少诱发因素。家属及周围人应该认识到患者精神状态的薄弱性,要帮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言语刺激或者其他行为刺激。
8、坚持定期门诊复查。坚持定期门诊复查可以让医生及时了解到病情的发展变化,从而及时调整药量,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本文编自网络,不代表三甲医院网观点,其中若有文字或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