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助力贫困山区基层教育

文 / 中青网教育
2017-09-09 18:13

中国青年网镇江9月9日电(通讯员 郭丛摇 苟云飞 赵钧)7月31日,江苏大学太阳花公益团队跨越1700多公里来到甘肃省甘谷县马窑村,为留守儿童开启20多天的支教生活。除了语数外主干课,支教团还开设了素质类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队员针对当地村民和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地的基层教育和学生的家庭情况。

江苏大学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助力贫困山区基层教育

支教成员在甘肃省甘谷县火车站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钧 摄

缺失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

支教地是国家级贫困县甘谷县下属的马窑村,村里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是在县城或者外地打工,“我们村现在很多小孩可以说都是留守的,父母外出打工,甚至爷爷外出打工,加上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家庭教育这块是很大的缺失”。

马校长叹息,“我去外面参加培训和交流学习,就觉得我们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硬件方面现在不断在改进,但是软件上,师资队伍的紧缺和家长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很严重的,有时尝试一些亲子教育活动根本没法开展”。

这是马窑小学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支教成员在和学生互动中明显感受到这些。在家访过程中,一位农忙回家的母亲直言,“我们家小孩上学,我都不管,学校教,他们自己去学。我们到外地到处打工,根本没有时间管,她爷爷奶奶把他们的生活管上就可以了”,有的父母甚至几年才回一次家。

江苏大学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助力贫困山区基层教育

支教成员进行家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苟云飞 摄

家人不在或爷爷奶奶到地里干活,回家已经是晚上20点以后了,加上老人和小孩间的代沟,小朋友放学后在家呆不住就又跑到学校来,哪怕来回1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都愿意,因为支教教师和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在学校有人陪伴聊天玩耍,对支教老师们表现出极其的依恋。

“一定要送到家门口”“别跟他回家,跟我回家!”“老师今天你送我们”……每天送小孩回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针对当地学生的教育情况和家庭情况,团队争取到了阳光公益、嘉实公益、百度百科等社会力量的赞助和支持,为留守儿童带去关爱。

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支教第一天,太阳花公益团队的队员们就为马窑小学的孩子们建立起了健康成长库,包括体重、身高、家庭情况等,进行跟踪记录,对孩子们的健康情况以及生活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便后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6年修订)》,队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体质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跳绳测试中学生基本处于及格线附近,22.6%的小孩BMI指数不在正常范围,呈现体重过轻的现象,这些小孩存在营养不良,爱吃垃圾零食等问题。一个好习惯可以影响他们一辈子,支教团在学习习惯、课堂纪律、垃圾食品、健康饮水等方面开展了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江苏大学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助力贫困山区基层教育

支教队员开展“学童饮水健康关怀行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钧 摄

“当地气候干旱,孩子们对于饮水的知识了解甚少,他们大多直接饮用生凉水,所以在支教期间经常会有孩子因为饮水或饮食不卫生而肚子痛,这时候队员们便交替照顾生病的孩子,看着孩子们因为肚子痛而痛苦的表情,我们感觉普及健康饮水的知识非常重要”,志愿者苟云飞说。

为此,支教团联合嘉实公益开展“学童饮水健康关怀行动”,为马窑小学的孩子们送去温暖水杯,通过健康饮水小课堂、绘画、手工等形式让大家认识到健康饮水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自觉从家里带来烧开的水,因为饮水不卫生而引发肚子痛的情况减少了很多。

素质类课程让第二课堂别样精彩

“为了确保有针对性的支教,孩子们最需要什么”,一开始团队与校长沟通,校长认为,“可能假期循规蹈矩的上课孩子们不一定喜欢,还是希望能让学生们参与一些艺术类活动,因为我们这边最缺这个”。因此在团队组建时,除了考虑语数外基础课的老师外,重点考虑了比较擅长素质类课程的学生。

支教团在开设语、数、外主干课的基础上,还开设了音乐、舞蹈、书法、手工、绘画、科学实验、朗诵、辩论、国学等素质类课程,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教育资源的欠缺,学生在平时是很少能接触到这些素质课程,“老师,多给我们开设些朗诵和手工这种课程”来自大班的小李同学告诉支教老师。

中班每天一首诗词、小班每天国学课程、英语小话剧等都是大家平时很少接触过的,这些课程无疑为孩子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队员郭丛摇说,“在城市里的孩子每天上着钢琴、小提琴等各类辅导班,而这里的孩子连一堂手工课都是很奢侈的,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认真听课的样子,想到自己能为这些孩子做的还有很多真的很开心”。

江苏大学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助力贫困山区基层教育

支教队员开展VR科技体验课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苟云飞 摄

团队开展VR科技体验课堂,携手百度百科为支教学校捐赠VR眼睛套装,带领学生体验VR科技的神奇魅力。“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看的我心里都有点心酸。”志愿者惠敏奇说,因为资源有限,只能一个人一个人来体验,孩子们为了更快更好地看到这个眼镜里面里的东西,都特别乖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班主任说,谁坐得端正,谁就先来,小可爱们挺直了腰杆。活动结束后,支教团队长亲自将VR眼镜套装交接到校长的手里,用于第二课堂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带给他们的快乐。另外,3D打印、科学小实验等都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反思性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通过问卷调查,成员发现:除7.6%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持“让他早点进社会打工,反正读书后也是赚钱”的态度外,其他的家长都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家访中,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妈妈说,“一定要孩子好好上学,虽然家里穷但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自己受尽了没文化的苦所以不想让孩子再受苦”,志愿者王浩龙被这位妈妈的话感动了,他发现这是很多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我想我来支教的初衷不也正是为了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让大家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江苏大学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助力贫困山区基层教育

实验课上的空气炮就让孩子们目不转睛。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苟云飞 摄

问卷调查显示,家长给予支教很大的肯定,83%的家长认为支教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希望孩子们能了解外面的世界。队员不负家长们的期待,认真备课,期望孩子们学有所获。由于很多学生在一些课程方面还是零基础,支教成员课下一直思考和讨论教小孩的方法,相互分享经验。

队员唐坤的朗诵课上,“孩子们一开始难以改变读东西声音拖沓的习惯,不能够将《山的那边》中没看到海的失望体现出来,在我以日常生活的事件举例之后,孩子们开始渐渐适应了这样的一种不拖沓,用自己的感情去体现文字的方式”。

志愿者邢丹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取得了经验,“我去旁听文静老师的语文课,她真的是演绎了什么叫寓教于乐,因为孩子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我需要改进我的教课方法”。

通过资深教师的示范,文静对教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队员的妈妈作为专业教书二十多年的资深教师,言传身教给我们上了一课,我在旁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教书是件多么神圣的事情,它从来不是一腔热血的热情就能搞定的,我们是在和同学们沟通,而不是在灌输,如何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教给他们知识,如何让同学们知道‘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这是我们要去考虑的”

音乐教师崔明亮认为,音乐,不仅是单单浅显的学习唱歌,更是对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影响人一生的艺术气质的过程和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体会和感悟的桥梁。“音乐是语言,可记录,可阅读。教会孩子们初步读懂记录的音乐,是我对高年级孩子教学的目标,让他们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和情感。熟知,能讲,能感受,足矣。抄录歌谱,教授唱名、音阶,区分节奏、停顿,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到县城或外地上学,很多小学开始变成教学点直至消失。支教团所在的学校建校50多年,由原来几百人的小学减少至现在的40多人的教学点,周边学校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从学校的立场,因为学生和师资有限,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面临不同年级个位数的班级,部分课程无法开设;从家长的立场,48%的家长希望小孩到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31%的家长希望到打工地接受教育,但又囿于家庭经济条件、外界干扰和小孩融入问题等因素,其中部分家庭因为大的子女在县城读书不得已也带小的子女到县城打工陪读。偏远山区的基层教育很薄弱,这需要政府、家长、学校、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为当地的孩子带去关怀,带去希望,一起相遇在最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