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不可不关注的青少年焦虑、抑郁和辍学问题

文 / 小杨医生健康之道
2022-03-07 18:11

来源|网络

据统计,全世界有13%的青少年确诊患有心理疾病。其中,40%的人经历焦虑或者是抑郁。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远比我们想得严重,也急需得到每一个人的重视。

一、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

“慢性历程”与“急性历程”:“慢性历程”为长期累积不良的内在成长与外在影响的过程;“急性历程”则是由于某些生活上的变化,使个人感受到压力与情绪上的波动,而引发自杀行为。

可能的因素包括抑郁症、人际冲突与孤立、家庭功能不良与家庭变化、情绪困扰及自我中心的想法等。

其中,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的破裂、亲子关系不佳、家庭中的沟通不良,以及对父母有高度的敌意,却又伴随很深的罪恶感等因素都与青少年自杀有关。

二、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子

曾有“自杀的念头”与“自杀的企图”是导致14岁以下孩子自杀的高危险因子:

1. 一般性的危险因子:包括面临重大的失落、曾经试图自杀、药物滥用、家庭缺乏凝聚力、家庭有精神病史、儿童虐待、加入帮派等。

2. 性别:一般而言,有较多的女性会想要自杀,但因自杀而死亡者则是男性较多。研究结果显示,男性青少年通常会采取较激烈的自杀手段,而女性青少年则倾向于选择较不易致死的方式。

3. 性取向:同性恋者自杀的比率约为异性恋者的两倍至六倍。原因可能包括同性恋者较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的排斥、承受的外在压力以及孤立的感觉等。

4. 优等生:14 岁~17 岁的天赋优异青少年也被视为是自杀的高危险群,原因包括完美主义、不合理的社会期望、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缺乏幽默感、学业成就等于个人价值的不合理信念。

三、青少年自杀的“信号”

1.感觉(Feelings)

无望感——“事情不可能变好了”、“已经没有什么好做了”、“我永远都是觉得没有希望”。

无价值感——“没有人在乎”、“没有我别人会更好”,过度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痛恨自己过度悲伤持续的焦虑与愤怒。

2.行动或事件(Action or Events)

药物或酒精滥用、谈论或写有关死亡或毁灭的东西、焦躁不安、攻击、鲁莽。

3.改变(Change)

  • 人格——更退缩、厌倦、冷漠、犹豫不决,或更为喧闹、多话、外向。
  • 行为——无法专心
  • 睡眠——睡太多或失眠,有时候会很早醒来。
  • 饮食习惯——没有胃口、体重减轻、或吃得过量。
  • 兴趣——对于朋友、嗜好、个人清洁、性、或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退缩后突然情况好转。

4.恶化征兆(Threats)

  • 言语——如,“流血流多久才会死?”
  • 威胁——如,“没多久我就不会在这里了”
  • 计划——安排事务、送走喜欢的东西、研究药物、获取武器、自杀的企图(服药过量、割腕)
  • ※任何一次的自杀企图都是自杀者向外界求助的讯号,不应该将其误解为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否则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致命的危机。

如果你是家长,孩子最近言行异常,不要忽视孩子的“求救信号”,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如果你是青少年,发现自己或身边的朋友,出现异常行为,记得寻求父母、老师、专业机构的帮助。

当我们给了孩子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下次孩子就会更主动地来求助。

欢迎大家私信小助手咨询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