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妈妈总结了育儿路上的5个大“坑”,家有孩子,请记得要避开
导语:生娃容易养娃难,这个难不仅仅表现在花销上面,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安全和教育方面。每一位新妈妈都是第一次做母亲,遇到突发情况后都会惊慌失措。一旦意外情况处理不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为此,梓宸爸爸咨询了一位在儿童医院工作的护士妈妈,让她为大家分享一下经验,指出育儿路上的一些大“坑”,方便我们避开。
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从小用到大的“偏方”?比如:烫伤了抹酱油或涂香油;鱼刺卡嗓子了,喝醋或吃馒头;从床上摔下来了,听到孩子哭就马上抱起来哄?这些做法,看似是经验之谈,实际上不仅无效,还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1、孩子跌落或摔伤,马上抱起来哄
说到孩子从沙发或者床上掉下来,几乎每个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毕竟,一个人带娃不可能永远守在孩子身边。走开没一会儿,可能孩子就掉下来了。听到孩子的哭声,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赶紧抱起安抚:“吹吹就不痛了”。等孩子停止哭泣后,再看看伤到哪里了。
但是这个做法并不妥当。比起明显的皮肉擦伤,更大的隐患藏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脑震荡、骨折、颅内出血等,如果贸然抱起,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坚持先观察再抱起的首要原则。虽然说,看到孩子摔着了,立刻抱起是每个当父母的本能。但安全起见,尽量做到确认孩子没事后,才可以抱起安抚。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确认宝宝的情况:
- 观察意识状态:孩子落地后,观察他的意识状态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哇”一下放声大哭,看到爸爸妈妈哭得更响亮,这是件好事,意味着脑部受伤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孩子失去意识、不哭不闹或持续哭闹不止时,那就要怀疑脑部受伤了,需要立即就医。
- 观察出血情况:孩子没有前面说的这些情况的话,再进一步观察他的出血情况。如果孩子出血不止,应该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立即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清创缝合。
- 观察肢体活动情况:有的孩子掉落床时是手脚着地的,骨骼、关节可能会受伤,我们可以轻轻碰他的手脚,如果他活动自如,没有肿块,那说明没什么大碍;如果孩子疼得嗷嗷直哭,或者不肯移动某侧手脚,可能是骨折了,可以把书卷起来做成简易夹板,护住孩子受伤的部位,然后马上去医院就诊。
经过前面3个方面的观察后,如果确定孩子意识正常,没有出现出血不止、骨折的情况,就可以抱起安抚了。
2、“偏方”治烫伤
小孩子好奇,烫伤是经常的事,有的父母会根据老人的经验,给孩子抹酱油、擦牙膏、涂香油......
广东一位3岁的小朋友,不小心把脸烫伤了,家里老人听信“猫毛能治烫伤的偏方”,用猫毛敷在孩子的脸上,造成伤口感染。
护士妈妈指出,烫伤后如果涂抹异物,不仅不利于医生观察伤口病情,贻误救援时间,还可能会引起细菌感染,甚至有破伤风的风险。
应对宝宝烫伤,我们要记住【烧烫伤急救】的五字诀:冲、脱、泡、盖、送。
- 冲:立刻、迅速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或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以快速降低皮肤表面热度;目的是止痛,减少渗出和肿胀(若是衣服薄,水能充分浸润,可以先冲再脱)。
- 脱:小心脱去或用剪刀剪开衣物,避免残留热度进一步灼烫皮肤,减少烫伤深度和面积。(若烫伤处出现水泡,应暂时保留黏住的衣物,避免弄破水泡。)
- 泡:继续将烧烫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至少30分钟;若烧烫伤面积过大,应尽快送往医院。
- 盖:在伤处盖上干净的床单、棉布等,防止感染;不要随意涂外用药或民间偏方,以免引发感染,影响医护人员的判断。
- 送: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3、用“偏方”为孩子退热
宝宝发烧,家长们既心疼又焦急,心疼的是孩子难受,焦急的是害怕“烧坏孩子脑子”,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做点啥,让宝宝温度降下来。
福州一位未满月的男婴发烧,家人竟然找了多种“偏方”,比如:用银手镯煮水让孩子喝、用珍珠粉泡水让孩子喝、酒精擦身等等。一番操作下来,差点让孩子丧命。
护士妈妈指出,银手镯煮水和珍珠粉泡水让孩子喝,都可能造成孩子食物中毒,酒精擦身一方面会刺激孩子皮肤,另一方面还会加重感冒。
科学退热方法:
- 补充水分:母乳、水、牛奶、米汤、水果,都可以补充水分,给宝宝加持战斗力!
- 保持凉爽:保持空气流通(不用关门或加被子捂汗);用温热的毛巾擦拭手脚,让娃更舒服。
- 看状态吃药:体温38.5°C以上,或精神状态不好,哭闹不舒服,可通过退烧药缓解。
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要特别注意:观察状态,及时吃退烧药,防止体温快速上升。
4、鱼刺卡喉喝醋,吃馒头青菜
遇到鱼刺卡喉,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快喝醋,能软化鱼刺;多吃几口馒头或米饭,压压就下去了……
但是,这种做法却是错误的。护士妈妈指出,喝醋并不能软化鱼刺,把鱼骨泡在2%的醋酸里面,再在120℃下加热60分钟,才能达到较好的骨软化现象。
另外,盲目让孩子吞咽食物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可能会让鱼刺的位置越来越深,移动到下咽、食道等地方,甚至可能会刺伤孩子食道和血管,非常危险。
科学处理方法:鱼刺卡喉四步处理
- 停止进食。
- 试着用力咳嗽,看能不能将鱼刺脱落咳出。
- 让身边的人用镊子小心取出来。
- 如果鱼刺卡的位置较深,立即到医院治疗。
做好预防更关键,一般来说,孩子一周岁左右可以给他吃鱼。但是,我们要选择肉多刺少的鱼类,喂孩子吃之前一定要把鱼刺挑干净。
5、流鼻血仰头
流鼻血时要仰头,是不少人从小就被灌输的思想。但是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却非常危险。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院肾病科主治医生陈志成曾经发布了一条视频,称一名3岁的男孩因为鼻出血,仰头止血而窒息身亡。
护士妈妈指出,流鼻血仰头时,会使鼻血流入咽喉,产生吞咽动作,血液进入气管,会导致孩子误吸、呛咳。血液还有可能会流入孩子胃部,引发孩子呕吐,腹腔压力大,加剧出血。
科学处理方法:
- 轻微低头,让鼻血流出来,然后紧捏鼻翼5分钟,力度不要太大,一般5分钟之后就会停止。
- 如果出血量较大,可以用医用脱脂棉、干净的纱布等,在清水或植物油中浸湿,慢慢填入鼻腔,对出血点形成压迫。此时头仍然要向前低,不到几分钟便可以止血。
预防流鼻血,我们要让孩子在干燥季节少吃辛辣食物。如果鼻腔粘膜比较干燥,可以用海盐水喷鼻。
育儿无小事,育儿更需要科学。希望大家能够多学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和经验,在育儿路上避开大“坑”,少走弯路,呵护孩子健康长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