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腹泻?可能是乳糖不耐受惹的祸

文 / 人民好医生
2021-11-07 19:28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频发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以腹泻、呕吐为主,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因较复杂。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主任徐樨巍、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医师杜燕燕做客“人民好医生”直播间,与网友们分享婴幼儿腹泻相关科普知识,认为婴幼儿腹泻也可能与乳糖不耐受有关。

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因有哪些?

徐樨巍认为,腹泻在儿童中非常常见,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的增多和大便性状的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因素多为食物不洁或者带菌者传播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其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肠炎最常见。非感染因素包括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抗生素使用不当或使用时间较长、自身免疫缺陷等,都可能引起相关性腹泻,一些炎症性肠病或肿瘤患者也可能表现为腹泻症状。

乳糖对婴幼儿有什么益处?

乳糖被叫做乳糖,是因为它存在于母乳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中,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是乳汁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对婴幼儿有较多益处。比如说可提供约40%的能量;促进乳酸杆菌的生长,调节肠道有益菌群;促进钙、铁、锌的吸收;其分解产物半乳糖可以参与大脑和神经发育。

母乳也会乳糖不耐受吗?

杜燕燕认为,婴儿母乳喂养时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母乳中的乳糖含量比牛奶或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更多。乳糖不能够被直接吸收,必须由乳糖酶把它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吸收入血,而乳糖酶是由小肠的绒毛细胞分泌的。各种原因导致乳糖酶分泌不足,会使小肠中乳糖不被吸收,大量的乳糖进入大肠,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就会出现腹胀、肠鸣、排气增多、呕吐、腹泻、酸味泡沫便等症状。母乳喂养过程中,如果有乳糖不耐受情况,可以先作观察,提倡继续母乳喂养,如果孩子长时间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建议换成无乳糖配方奶喂养,以确保生长发育。

乳糖不耐受可以改善吗?

乳糖不耐受主要有三种类型: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徐樨巍认为,儿童多表现为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改善情况要看具体类型。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为肠道无法产生乳糖酶,婴儿出生后一接触母乳或乳制品,很快表现为严重腹泻。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应终生避免食用乳制品和含乳糖食物。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多见于成人,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降低,80%以上的成人都可能患有乳糖不耐受。对成人来说,需从饮食方面多加注意,比如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奶类,改为酸奶、舒化奶、奶酪等乳糖含量低的奶制品,不空腹饮用奶制品等。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为肠道感染性疾病后出现,如轮状病毒肠炎导致肠道绒毛受损,从而引起乳醣酶分泌不足,出现乳糖不耐受表现,一般会随小肠绒毛的修复而痊愈。所以,这类乳糖不耐受的症状通常为暂时现象,随着疾病痊愈,相应症状会得到有效改善。

徐樨巍提醒,正值秋季,为轮状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肠炎高发季节,俗称秋季腹泻。病原通过手口途径传播,家长们需注意卫生,帮宝宝勤洗手,可以预防病原传播,减少秋季腹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