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孩子,我们都得学习「大庆读本▪民生」

文 / 大庆日报
2021-10-21 00:10

大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在这期读本采访中,我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儿童青少年,以及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叛逆”。

9岁的他,对上学的态度特别明确:“我不喜欢上学,可以说是非常讨厌。”在心理医生的慰藉下,拿到了妈妈和班主任共同签署的减少作业量的保证书,才勉强答应去上学。

13岁的她,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从小不被重视。严重缺爱的她把关心自己的老师当成“妈妈”,看到老师照顾其他学生,嫉妒、气愤得浑身发抖,回到家里用小刀偷偷割伤自己,两条胳膊内侧几乎布满伤口,甚至腿上也有。

11岁的她,来自单亲家庭,正在母亲的陪伴下住院治疗,病因是沉迷手机游戏,出现攻击行为,对母亲大打出手,扯着母亲的头发往墙上撞。已经被确诊为抑郁症的她说:“活得特没意思,干啥都不开心,太难受了,想死,死了就解脱了。”

17岁的他,考上了重点高中,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期末考试前,他开始“罢学”,把自己关在卧室。一天早上,暴怒的母亲把门踹开进到屋里,才发现他桌子上散落的艾司唑仑片。面对死里逃生的他时,母亲才明白:孩子病了,这病在“心”,不得不治了!

大庆6-18岁之间的青少年约有60万人,抑郁症患者占4.4%,也就是2.6万人;市第三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专家诊接诊量已经超过了每月300人,综合医院、咨询机构的接诊量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就诊的一半以上青少年都是因为厌学,年龄从以前的十几岁下降到了七八岁;9-15岁之间,20%的少年有过自残行为,而且从高中生、初中生扩展到了小学生;确诊抑郁症患者比两年前翻了两倍,最小的只有7岁。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7.4%。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全球发生率在12%-28%,并且呈上升趋势。

这些现实而残酷的数字背后,是不得不正视的严峻事实:青少年正遭遇“心理危机”。

是什么遮蔽了他们内心的阳光?

《三联生活周刊》曾就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采访过某心理诊疗专家,“生病的孩子,首先有个生病的家。”

市第三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任凯则认为,孩子的情绪跟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息息相关,造成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数暴涨的原因和疫情波动、学习压力固然分不开,更多的是因为这一代孩子的原生家庭系统有问题。

“这批孩子的父母多为80后,有的出去打工,常年不在家,孩子相当于没有父母;而且80后离婚率较高,对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耐心,这就导致家庭系统为孩子提供的支持不够,孩子很难有幸福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缺位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情感的疏离和淡漠。过度保护,同样容易让孩子产生情绪落差。市第三医院副院长孙大伟认为,如今很多的家庭模式都是4+2+1,家庭的呵护和宠爱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事事都是长辈代办代劳,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能力越来越弱,依赖感越来越强,甚至一些简单的社交都会受到影响。“一旦没有了家人的帮助,以前的顺风顺水和眼下的失败挫折都会让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承受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问题。”

所有的疗愈,都离不开爱。怎样正确地用爱接纳、鼓励和陪伴孩子,是为人父母最应该反思的问题。

“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其实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机关三小心理健康教师严妍越来越觉得心理健康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青少年的压力太大了,所有人都忘了,他们只有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之后才有可能成为建功立业的‘才’。”

“学校教育尤其是班集体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严妍说,学校教育如果只要分数而不顾学生的情感,给学生施加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强行占用课余时间,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严妍说,教师应该自动自觉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努力加强语言、行为的修养。多和学生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就可以减少或免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社会学家杨中华则认为:“当下的社会,对青少年的评价简单粗暴地聚焦在了成绩上,过于单一的评判标准,也给一些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青少年处在教育压力链的底层:地方希望教育出成绩,升学压力落到了学校身上;学校为了出成绩,压力自然落到老师身上;老师需要出成绩,压力落到学生身上。压力越积越多,最后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找到成绩以外,基于人的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今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到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干预,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管理要求。

今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协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碰到的情绪问题;号召全社会多方力量加强合作,共同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厌学、焦虑、依恋、自残,抑郁症、网瘾、精神病,儿童青少年每一种特质都需要细心的呵护、耐心的陪伴。但我们相信,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疗伤”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个性与长处,将更具长远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期望更多的少年心性能被看见、被包容、被接纳,也期待少年们发现生活的真实、事物的本质,穿过重重的噪音,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何关爱孩子,我们都得学习。本报记者 吴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