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呕吐4年 多学科会诊找出“真凶”

文 / 包邮好评
2021-09-02 09:10

近日西安市中心医院儿科罗志娟主任的专家门诊接诊了一位特殊病人。患儿是一位14岁的中学男生小华,身材纤瘦,俊朗的眉宇间透露着疲惫及烦躁,仔细追问下来,他可怜地诉说起自己的“悲惨遭遇”。

小华今年十四岁,是商洛市人,这次来我院就诊,是因为已经4年多没有好好的吃过一顿饭了。他自己回忆病初是从学校一次午餐后出现的,一开始腹痛出现数分钟,同时伴有呕吐,非喷射状,呕吐后仍觉反酸、嗳气,但腹痛可稍缓解,之后逐渐发展为三餐后固定出现,且与进食种类无关。因为症状迁延反复,家人带他在当地反复求诊,因为治疗后仍反复,还转辗于西安多家三甲医院,诊治期间多次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且“HP相关检查”(幽门螺旋杆菌) 均为阴性。曾经经验性给予3—4周的“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患儿呕吐、腹痛仍未缓解。家属后更换中药调理,仍未能改善症状。漫长的治疗及检查给患儿带来精神及身体上双重打击,因为疾病的痛苦,导致患儿恐惧进食,甚至不愿上学。

3周前小华再次出现腹痛,伴有恶心、呕吐,仍以餐后为主,自感反酸、上腹部不适,进食后数分钟出现呕吐。症状出现后孩子更多时候保持坐位,平卧时不适感就更加强烈。这次发病中无腹泻,无便秘,无发热,无盗汗及消瘦,无皮疹,无神情淡漠及意识改变。

在门诊就诊过程中,患儿自述和表达能力非常清晰,这更加让罗主任觉得腹痛的“元凶”不简单,遂以“腹痛原因待查”收入儿科病房。

入院后进行了血常规,血生化等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还进一步行腹部CT、脑电图等检查均正常,排除了腹腔内占位及腹型癫痫可能。而后通过精神心理科会诊,考虑患儿属于轻度焦虑状态,但与临床频繁呕吐关系不大。

由于患儿病程迁延,治疗效果欠佳,通过科内讨论后需要进一步完善钡餐及腹部CT增强扫描。为了更快的明确病因,联系了放射科董燕副主任,在董主任的协调下,患儿当日即完善了上述检查。罗志娟主任及董燕副主任带领两科一线人员进行病例及影像分析,终于发现了隐藏的真凶——系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下一步请普外科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在多学科的协作下,小华的病因和治疗方案终于制定好了,给患儿及家属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CT增强∶

考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十二指肠水平受压,继发十二指肠淤积;

十二指肠降部冗长迂曲

钡餐透视提示∶

轻度胃潴留,慢性胃炎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那么究竟让小华痛苦4年的这种病到底是什么“神秘杀手”呢?那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这一疾病吧。

此综合征又名 Wilkie 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十二指肠水平位和/或上升部位梗阻。主要表现为进食后上腹痛、嗳气和饱胀,常伴有大量的呕吐物。症状多间歇性发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疾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正常下由于一定量的脂肪组织,使得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得以相持,但当夹角减为6°—15°,或Treitz韧带较短时,则发生 Wilkie 综合征。临床疾病的发作多为慢性,在发作期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扩展有梗阻。腹部CT可观察到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间脂肪组织缩小,距离可测得,且伴有降部和水平部扩张。

Wilkie综合征在急性和亚急性发作梗阻时,原则先非手术保守治疗,胃管减压和液体电解质失衡纠正。可采用少食多餐,饭后采取胸膝位或半俯卧位半小时来减少发作。当非手术治疗不能达到体重上升和梗阻缓解,最终才考虑手术治疗。

小华的病因及下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离不开放射科的大力协作。在放射科邬小平主任的大力支持下,董燕副主任及其团队也经常为儿科一线医生开设“小灶”,就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异常表现进行更为专业的讲解。临床中仍有许多患儿处于长病程,且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很多时候会依靠多学科会诊,临床以及医技科室的通力协作,为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一条“阳光大道”。

儿科也致力于开展多学科讨论,与放射科加强互动,定期交流,让更多疑难病症的患儿和家属受益。

编辑:任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