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玩手机的孩子与不玩手机的孩子有什么区别?10年后你就知道了

文 / 第一心理
2021-08-20 09:24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现在的孩子从还不会说话起,就已经开始会玩手机了,90后小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和小伙伴们分开,回家吃饭,而现在的孩子总是手里拿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玩个不停。

2019年的未成年人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75亿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上涨之中,未成年人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到达了惊人的93%,其中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90%。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设备大面积普及,未成年人首次接触到电子产品的年龄段越来越低,众所周知,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小孩子经常玩手机到底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

1、大脑发育

说到电子产品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孩子大脑发育的影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目前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于电子产品对于儿童影响的实验。

根据NIH所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地使用智能型电子设备玩网络游戏的儿童,他们的大脑纹路与正常孩子的大脑纹路有着明显的不同,长期玩手机游戏会使孩子的大脑纹路出现变化。根据相关实验数据显示,如果儿童每日接触电子设备的时间超过了7个小时,大脑皮层就会出现过早变薄的迹象。

大脑皮层又叫做大脑灰质,因为覆盖于大脑的表层之上,所以称之为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上储存着成千上万个神经突触。人们不断地学习知识就是为了不断地建立和强化神经与神经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来讲,学习的知识越多,我们的大脑皮层面就会越大,并且还会不断地变厚。

科学家将人类的大脑皮层分为四个脑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这四个脑叶共同负责学习和决策。2019年未成年人网民上网的用途调查结果显示,有89.5%未成年人上网是为了学习,65.8%未成年人上网是为了听音乐,61%的未成年人上网是为了聊天,还有58%未成年人上网是为了玩游戏。

这个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必要的网上学习之外,未成年人上网的几率是很高的,类似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这类的娱乐方式,属于一种碎片化的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不利于大脑的主动学习。

科学家指出,人类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大脑的第三个发育的高峰时期正是12岁到18岁这个年龄阶段,学习意味着大脑的神经联系不断增加,大脑皮层不断变厚,结构不断变得复杂。我们往往会把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孩子称之为聪明的孩子,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些孩子不断塑造大脑的过程。

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和不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在10年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而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之下只能够看到这个差异,却会忽略产生这个差异中间的过程。

2、棉花糖效应

认知心理学之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二元处理机制”,它指的是人们的思考问题的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是深度的思考,这需要大脑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思维活动,而另一种方式式则是凭直觉做出判断。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直接用直觉做出判断,而不是经过深度的思考和分析做出决策,认知心理学称这种状况为“认知吝啬”。

而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个简化思考的过程,这意味着经常接触互联网,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更偏向于现象到结论的直接判断,所以,他们的推论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人类的思维能力主导着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这也就说明那些经常沉迷于互联网娱乐的孩子在学习能力、注意力、反应力等方面都会与所欠缺。

经常玩手机和不经常玩手机的本质是斯坦福棉花糖实验的“变式”:习惯会导致人们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喜好。因此,经常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孩子会走向恶性循环,因为经常玩手机会导致孩子的大脑懒惰,而大脑懒惰会导致学习困难,学习苦难又会导致沉迷手机,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很难能够走出来。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玩手机的孩子与不经常玩手机的孩子会在长年累月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和认知能力的主要原因。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