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发音不准,家长别只觉得可爱,应当及时矫正

文 / 语言领跑者
2021-03-09 09:20

前两天,表哥带着女儿来我家做客。今年刚满三岁的小宝贝十分可爱,活泼异常,表哥对这个女儿也是疼爱有加,时不时就在朋友圈晒照晒视频。尤其是说话时有点大舌头,更是让我们觉得萌出血。

疼爱归疼爱,可爱归可爱,但这种说话状态让我的职业病再也闲不住了。我就建议两口子带孩子去医院或语言机构看看,三岁孩子的语言状态跟两岁小朋友差不多,这就让人很不放心了。

有孩子的家庭或是接触过低龄幼儿的人都明白含混不清的说话方式是小宝贝的萌点,很多家长采取观望甚至不予理睬的态度。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发音不准是语言障碍的表现,是一种病态,而不是所谓可爱的象征?

发音不准易辨认 发育因素是关键

在大多数的发音不准个体中,病理性因素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主因,反而是次级因素。先天发育不全毕竟是少数,而且在物理药物治疗时,医生会建议进行语言矫正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发育性因素,也就是后天因素。

我们小时候学习语文时,都会学到“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个比喻,因为我们现在能掌握的各种生存手段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下学习的,语言也不例外。语言说到底仍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几乎没有人能自学成才。

充足的语言刺激、父母合理的引导加上日后的系统教育,这才形成了我们自身的语言体系。对于尚未进入幼儿园的婴幼儿来说,父母的引导和家庭环境就成了决定小宝贝语言能力是否过关的硬性条件。

出于职业素养作祟,我私下和几个已经生儿育女的朋友交流了一下,他们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视。有每天给孩子读故事书的,有天天跟孩子对话的,还有从低龄阶段就带孩子识字的。

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接受过至少一本的高等教育。大家不要觉得自己的少年时代没有好好读书,就把希望都寄托给下一代,有道是“寒门难出贵人”,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将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培养出更优秀孩子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孩子远离发音不准问题的发育性因素有这么几个:家庭语言的统一、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孩子远离大舌头个体以及语言培养措施的科学。这几点看似不难,其实需要家长学习和消化的知识渺如烟海。

早发现早干预 如何矫正是关键

对于疾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提倡早发现早治疗,更好的做法是“治未病”,提前预防制止问题的产生。在语言病理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也都如是。但是,语言障碍不同于有明显预兆的疾病,化学分析并没有作用,旁人能做的只有观察。这也是发音不准容易被忽视的最大原因。

婴幼儿语言发育有两大节点,一是10-12月龄时开口说话的里程碑,一是3岁时语言框架初步成型的分水岭。里程碑是否按时到来可以判断语言发育迟缓的发生,分水岭的发音是否准确可以发现发音不准,也就是构音障碍的形成。

一般来说,我们并不提倡孩子过早接受语言矫正,起码也要到3岁时能基本观察出问题时才可以。当然,病理性因素引发的发音不准倒是可以早些干预。除此之外,大多数发音不准问题在幼儿3岁时才能初见分晓。那么,如何干预才是正确且科学的呢?

首先,记住3岁这个关键年龄。只要孩子在3岁后依旧有较为严重的发音不准,就要带孩子到专业儿科进行检查,目的是排除病理性因素。在排除病理性因素后,不同机构也许会给出不同的建议,但较为可行的还是语言矫正。

第二步,观察孩子发音不准的音节有哪几个,这可以帮助医生或矫正师更好更快地确定构音障碍类型,并给出更符合孩子情况的矫正方案。

最后,谨遵专业人士嘱托。语言矫正并不是矫正师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的活动都是在家中进行的。和每周几个小时的课程相比,家庭训练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更加突出,也是矫正师非常重视的矫正一环。

想必比较严重的发音不准论谁都能发现,但如何正确干预就是一门学问了。语言习得是顺其自然的过程,完全不介入和过度干预都会使得平稳的语言发育曲线出现波动,届时再想纠正就比较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