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姚策养母许敏的一封信:“错换28年”不代表就是错爱一生

文 / 吐槽姬
2021-02-27 18:17

《你好,李焕英》让全体中国人为伟大的母爱鞠一把泪,然而这部作品却没有办法回答以下的问题:

假如孩子不是李焕英亲生的,李焕英还会继续爱孩子吗?

假如李焕英找到了亲生的孩子,她又该如何看待与非亲生的孩子相处的时光?

我们都认为李焕英式的母爱很伟大,却没有考虑到,这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基本前提的。而当生育和养育的职责分开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而这样的考验,就落在去年以来震动全中国的“错换28年”案主角姚策的养母许敏身上。


1992年河南开封,产妇许敏、杜新枝在一家医院待产。28年后,2020年初,许敏的孩子(即杜新枝的亲生儿子)姚策被查出恶性肿瘤,许敏欲割肝救子,却意外发现血型不符。通过追查,才发现,原来当年孩子被人“错换”,自己的亲生儿子郭威在河南驻马店,成为杜新枝夫妇的孩子。

最近这桩曾经轰动的案件又重回到大众视野,并且引发了震动。

原因是许敏一方的律师在直播中表述,这不是“错换”而是“偷换”,并列举了这恐怕不是医院事故而是有人存心把两个孩子“掉包”的几点理由。而网友顺着这个思路,开始网暴姚策的生母杜新枝等人。


当然,律师是当事人的代表,我相信这番话如果许敏本人不同意,大概也不会就这样说出口。

据了解,曾经欲割肝救子的许敏和姚策母子,目前已经失和。而许敏的亲生儿子郭威也站出来发声,为养母杜新枝说话。

这是两个家庭近30年的历史,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出场人物也比较多,每个看客都会有自己代入的角色。

而许多网友都代入姚策养母许敏的视角,认为她很不容易,特别是“偷换”一词出现后,姚策生母包括重病的姚策,似乎都是站在她的对立面的“狠角色”。

我算是从割肝救子就开始关注这个家庭,可以说见证了这个故事从感人走向如今“宅斗剧”的过程,对目前许敏母子的反目成仇,更是感到唏嘘不已。

从情感上,我也十分同情许敏,但是不太想因此就支持她提出的“偷换”说,更不希望他们这家人以这样激烈的斗争结束这个故事。我相信,这对许敏本人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想从许敏妈妈关心,同时也是许多站在许敏这边的网友所关切的问题,和许敏妈妈谈谈心。

我认为,说一千道一万,许敏心中有两件事很难放下的,也是支持她的许多网友难以放下的:

1、被交换人生的亲生儿子郭威,在杜新枝的家里到底过的好不好?

2、自己养育养子姚策的28年,到底算什么?

归结起来:


这错换的28年,是不是就是错爱一生?


一、被交换人生的亲生儿子,到底过的好不好?

一杯咖啡

我想先讨论第一点。

1、“狸猫换太子”这种提法本身就不对。

在很多网友的叙述中,无论是“错换”还是“偷换”,整件事就是“狸猫换太子”。

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封建社会吗?

还是生活在印度,还把人分贵族,贱民?

凭什么认为富裕家庭的小孩是“太子”,穷人家的孩子就是“狸猫”?

无论贫富,爱孩子的父母,都会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都是他们的“太子”。

请不要用这种词和思想去贬低别人。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只会暴露出你的势利和低俗。


最近天津就有一个这样的老师,直接对比家长收入,以歧视学生:

“你妈妈一个月挣多少钱?你爸爸一个月挣多少钱?我班级里要么是当官的,要么事业单位的,家里条件都很好。别怪我瞧不起你,某同学妈妈一年比你妈挣50年都多!你们素质是一样的吗?能一样吗?能有多少素质?”


此言一经网络发酵,旋即引发网友愤怒。目前这位老师已经被停职,正等候进一步处理。

这位老师之所以会说出这番话,不正是用金钱去衡量人的价值,并把学生分为“狸猫”、“太子”所致吗?

2、原生家庭很重要,但原生家庭决定论要不得。

我想,无论是许敏,还是许多网友,都觉得许敏家家境更好,又是高级军人家庭,如果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出生、养育,一定会养育得更好,也是更幸福的事。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原生家庭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如果认为原生家庭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命运,那么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出了严重的问题,整个社会是固化的。

如果你反对阶层固化,就不应该鼓励和支持这种原生家庭决定论。

实际上,这也是不成立的。

放眼望去,全世界多少经济条件还不错的贵族,他们的后代能够真正继承他们的这些财富?“富不过三”,才是常态。

而“只恨生在帝王家”是流传多年的醒世名言。

这都说明了以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社会地位都很不错的家庭中,就一定会过得很好、很幸福是一种虚妄的想法。

郭威、姚策当年如果没有“错换”,彼此的命运肯定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你能保证,郭威的命运会更好吗?

姚策在许多人眼中,似乎是幸运儿,因为被换到了一个还不错的人家,但是如果他不被换,从小接受乙肝治疗、产生抗体,他的寿命可能会更长。


我都不用举其他人的例子,就已经说明,那种以为原生家庭好自己的命运就好的想法并不成立。


3、要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是不要接受宿命论。

与大时代的格局相比,我们都是渺小的存在。

你不可能在秦始皇时代,谈民主、自由,也不可能在和平年代,期望通过一场战争改变你的命运。

但是,我们要学会在大的时代格局下,争取自己的小幸运。

我们的人生虽然未曾被人“错换”,但是我们的命运其实并非就此注定。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一个选择就是一个岔路口。

不说远的,20年前,你家买房了吗?


10年前,你家买房了吗?


1年前,你家买白酒股了吗?买房了吗?

你看,人生机遇并非不可改变,关键是你怎么把握。

一天到晚把命运如何挂在口中的人,注定无法掌握改变命运的契机,而自己的生活也注定是不幸福的。

4、亲妈总觉得养母亏待孩子,这是正常的心理。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到当事人郭威。

在许敏妈妈看来,这个亲生儿子过得是一点都不好,所以网上流传了许多他受到“虐待”的版本。

郭威在这个家里不是独生子女,很难享受姚策一般的独宠,后来读了一个高职,目前做协警的工作……

觉得郭威没有过好,这是谁的视角?


事实上,这是生母许敏的视角。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没有底线的,一定会想方设法把最好的给到他。

因此,在这个视角下,即便养母杜新枝做得再好,都一定会让许敏不满的。因为这就是人性。所有的生母,都会觉得养母肯定有不足。话说回来,杜新枝就一定满意许敏对姚策的教育吗?

然而,到底怎样,难道不该问问当事人?他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郭威因为忍受不住养母被别人指责,专门发了一篇文章,其中写道:

即便没有生我,但养育我28年所花费的精力与心血,或许比正常家庭付出得更多。在我眼里与亲生无异,我对于他们的感情与广大网友对自己亲生父母无异。

这句话,其实已经说明一切了。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相信那些脑补网友意淫出来的“虐待”,还是相信当事人真实的感受呢?


这是不言自明的。

对许敏妈妈来说,如果要选择相信宿命论,进一步认为杜新枝们有“虐待”,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相信”是非常残酷的。

我反而觉得,对她来说,在这场不幸事件中,应该感到庆幸的是:自己骨肉分离的亲生儿子,在28年间,其实一直是被爱着的。


要知道,在有些不太健康的家庭中,即便是亲生的孩子被人虐待的可能性也确实存在。

因此,即便郭威的物质条件不如跟着你的姚策,但并没有妨碍他被爱,他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否则,他是无论如何说不出这番评价的。你的亲生儿子郭威的28年,并没有被错爱。

这难道不是你应该感到庆幸的吗?



二、养育别人儿子的这些年,到底算什么?

一杯咖啡

再来说说第二点。

这一事件,实际上至少有6个受害者,即姚策及其父母,郭威及其父母。

这六个人中,我是更加同情许敏的。

原因在于:

1、她养了28年的孩子不是自己的,而且这个孩子可能马上就要告别人世。

2、而自己的亲生儿子,因为跟自己分别了28年的时间,是很难马上培养出深刻感情的,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

从某种程度看,她似乎花费大半生培育孩子,最后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

这种接二连三的丧失感,是巨大的情感创伤。

希望许敏家人,包括现在跟许敏闹翻的姚策等人,能站在这个角度为许敏想。


她所有的想法和情绪,都是对这一巨大情感创伤的回应——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感叹,中国的精神赔偿标准实在太低太低了,即便再多的钱也无法换取情感创伤,但是也不能就几十万就打发人啊。

不仅是许敏,许多人都认为,许敏这28年是错付了,是错爱一生。

但是,我想说,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1、这28年,并不是只有艰苦付出,也有许多收获。

许敏写给公众的长文中,虽然配图是亲生儿子一家,但是写的大半内容,却是自己养育姚策的28年。

我看到的是,这半辈子,你是真的把这个儿子捧在手心上,付出了一切。

或许这你看来,这些都应该是你给郭威做的,却被姚策取代。这样一看,好像是浪费了28年。

但是,养育姚策的过程,仅仅只有不断付出吗?仅仅只是因为这是一个亲生儿子,所以才投入如此大的心血吗?


姚策没有给你带来过快乐吗?你们共同经历的28年,难道他没有为你做过什么让你感动的事吗?

养育过程,其实是一个双向滋养的过程。


我看到你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的,我相信那里如果只是一片荒芜,你断然不至于如此投入。

养育姚策的28年,你和姚策的母子关系是真实存在的,他也给了你做一个母亲的快乐。

错换发生在那一刻,但接下去的28年,并不见得都是错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你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你尤其重要。


现在留给姚策的时间并不多了,你们的母子缘分也不会太长了。该如何度过这段宝贵的时光?请你再思量。

2、你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意义的伟大母亲的付出,也会被看到,甚至被传承下去。

你能够做到为孩子捐肝,从那个时刻起,我就相信你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

你对子女爱的模式,就是为孩子掏空自己。包括在他得病后,为他掏空了一切家财。我不评价这种爱的表达方式是否有可以更优化的空间,但是这一表现永远值得被人记取。

姚策他们无论如何,都应该看到这一点,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定的。

我相信,郭威作为亲生儿子,即便没能享受到,也是看得到的。

现在,我认为你之所以要关注房产等归属问题,显然也不是为了自己着想,而是同样从一个付出型母亲的角度出发,希望把本来全部投掷在姚策治病身上的费用,能够拨出一部分给你那个未曾照料过的亲生儿子。

对这一点,我认为各方都不应进行道德绑架。她其实也挺难。因为这总是一个相对“恶人”的位置。


但是,我也想提醒你,双方孩子都成家了,有自己另一半,他们还有自己的孩子。如果说父母之爱子女,就是为他们计长远,那么换位思考,他们或许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你的角度,为自己的孩子打算。

无论是姚策也好,郭威也罢,或许他们现在要考虑的人,都不见得首先是你这个母亲了。

这个事实很残忍,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代代传承?他们也在复制你的付出模式,在竭尽所能为自己孩子的将来考虑。特别是姚策,即将告别人世,他或许更想给孩子留一个更加能被依靠的未来。

3、你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命运依然有怜惜你。

对你而言,这一切来得都很突然。

养育了28年的儿子,突然患重病,即将不久于人世。

而且,竟然还发现,这个儿子就不是自己生的。

这实在命运造化弄人。

所以,在这样的打击之下,向外寻找宣泄口是很正常的事。

第一,朝向那个不负责的医院。

第二,找到那个需要为此负责的人——比如,有人“偷换”了孩子,是有人存心害你的。

有了这样的想法,很容易找到一些“线索”,进而进一步确认,这就会变成一场“阴谋”。

然而,我想告诉你,老天并没有对你那么坏。

首先,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也被“错换”的小孩远不止这一对。更多人只是未曾有这个契机发现,这辈子就过去了。

当然,这样的“错换”没人愿意发生。


但是,30年前的中国医疗环境,确实不容乐观。


许多参与讨论的网友还是太年轻了,他们无法想象,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电脑的时代,精细化管理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完全就是靠一个人的细心程度——如果不是依靠科技进步,现如今这样的事情一样会有一定的发生率。

这也就是为何十几年前,类似这样的题材,如《错爱一生》、《玻钻之争》会那么有市场的一个原因。因为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样的“错换”确实有存在的可能。


因此,比起那些一辈子都蒙在鼓里的人,你是幸运的。

其次,要不是姚策得了是肝癌——是一个需要移植器官的疾病,你或许都没有机会知道这个孩子不是你的。

他要是就是突发疾病,就这么走掉,你该怎么办?

对你来说,这会是非常沉重的丧子之痛。而且是一个人独自承受这些,一点盼头都不给你。


从某种程度上,割肝救子,以及之后郭威的出现,可能是老天看到你即将失去一个孩子,所以再给你送来一个孩子,让你可以没有那么那么痛苦,也让你的余生有点念想吧。

而且,我也相信,以郭威对待养父母的善良和尽心,这个儿子是会代替姚策的位置,把你的晚年照顾好的。


三、两个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杯咖啡

最后想说两点,我认为都是这件事中,尤其被忽略掉但又至关重要的。

第一,人与人的信任是非常脆弱的,也很容易被外部所攻破。

在我看来,两个家庭还是非常不错的,夫妻关系也挺好,亲子关系在没有发生后面事情之前还是不错的,是有一定的韧性,可以面对一些风雨的。

但是,即便是血缘关系作为纽带,也不能高估人与人的信任。我们正身处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除了那些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中老年人是不太适合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正确信息的,特别是关于自身事件的判断。

因为那些原住民很清楚,互联网上的很多人、很多信息,跟他们自己、他们自己发的消息是一样的,往往是不负责任的口嗨,经不起推敲,你认真就输了。

但是中老年人不会,他们反而很容易听进去。

而听信这些,他们就会在你的心中埋下各种怀疑和仇恨的种子

因此,奉劝许敏一家六个人,特别是许敏妈妈,远离网络,别再成为部分人收割流量的工具人。


第二,高度重视重大疾病的社会救助机制。

对我们这个社会而言,整件事中,最被忽略的恐怕就是这个重大疾病的社会救助机制。

在众多网友心中,许敏的家庭算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姚策的一场病,就让他们从还不错变成了贫困家庭。

郭威的家庭虽然没有许敏家庭富裕,不过父母在他读大学的时候,给他买房、买车。全国并不是很多家庭能够做到这点。

总的来说,这两个家庭,都不能算中国的贫困家庭,相反,已经是处于当地中上以上经济水平的家庭。

但是,这两个家庭加起来,都很难支撑起一个重大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照顾负担。

这是何等令人悲哀和害怕的局面?

我们谁都不能自认自己、自己家就一定会有这样的幸运,可以避免成为下一个姚策。

而且当你们碰到这样的局面,可没有第二个家庭能够来支持,甚至连像许敏这样的妈妈都未必会有。

像这样因为财务问题最后闹得不可开交的局面,相信会更早发生。

而阻止这件事发生,帮助重大疾病患者家庭能够体面地、持久性地度过难关,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