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波教授:哮喘治疗,邻居的话竟比医生的更可信?
有话好好说,别随便停药啊!
1
哮喘的孩子应该长啥样?
喘息、咳嗽、胸闷、气促是哮喘儿童的常见呼吸道症状,但这些症状也不是随便发生的。典型的哮喘儿童呼吸道症状具有这些特点:反复发作性、季节性、时间规律性、可逆性。①反复发作性:孩子的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必须反反复复发作。“反反复复”是多少次呢?“这很难讲。一般来说我们一个哮喘患者一年总共会发个三四次、四五次,不可能就一年就发一次”王立波教授表示。②季节性:哮喘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比如现在5~6月的过敏季节,或者呼吸道感染多发的季节,哮喘发作也会增多。③时间规律性:有些患者白天很正常,可能只有运动后才出现咳嗽、喘息,其他时间和正常孩子一样。可是一到晚上或凌晨,他们的症状就发作或加重。④可逆性:平喘药物通常可以缓解症状,孩子在治疗后能恢复正常。![](http://img1.9toutiao.com/uploads/20200506/S8rcnpvvau5iw-www.9toutiao.com.jpeg)
还没确诊呢,医生怎么就给孩子用上哮喘药了?
上面说到的是典型哮喘儿童的症状表现,但毕竟不是所有孩子都照着教科书生病,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哮喘的临床表现更是容易不典型,目前医生们又没有哮喘确诊的特异性检测方法和指标。于是,“诊断性治疗”就出场了。对于症状不典型的孩子,医生会建议先按哮喘进行治疗,若是“治疗有效,停药复发”就支持哮喘的诊断;若是哮喘治疗无效,那可能就不是哮喘的锅了,还需要进一步检查。3那为啥不一开始就做检查呢?吃药不是有副作用嘛!
“其实哮喘药副作用本身很小,诊断性治疗也就是两三个礼拜,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看到 TA 对哮喘治疗的效果怎么样。”王立波教授解释道,“但是检查就比较复杂了。”儿童哮喘是一个排他性的诊断,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比如目前多发的、由支原体肺炎和或腺病毒引起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它的表现也是反复持续咳嗽、气促、喘息、呼吸困难及活动不耐受——和哮喘几乎一模一样。这时候“诊断性治疗”就派上用场了。所以,还是要强调“哮喘的诊断,有喘,不一定是哮喘;没有喘,也不一定不是哮喘。比如过敏性咳嗽,或者是咳嗽变性哮喘,它的特点就是只有咳嗽,没有喘。”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人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压力定量气雾剂200~400 μg)后15 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②抗炎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改善:给予吸人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白三烯药物治疗4~8周,FEV1增加≥12%;(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最大呼气峰流量(PEF)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诊断为哮喘。4这些孩子,掐指一算,都该当心哮喘!
哮喘是个多基因遗传的疾病,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那么娃一出生就比邻居家没有哮喘家族史的孩子更可能发生哮喘。但也不绝对,毕竟还有“环境因素”,比如尘螨或是家长抽烟。如果娃本来就容易过敏,而你又从不晾晒被褥,那娃可不就三天两头过敏了?一开始孩子可能只是食物过敏,慢慢地就出现呼吸道过敏、哮喘。所以门诊里,医生总会问家长:孩子小时候奶藓、湿疹多不多?“如果食物过敏比较明显,那么 TA 呼吸道过敏的可能性也比较大。”王立波教授提醒。哮喘预测指数(API)能有效预测3岁以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判断API为阳性的指标包括:在过去1年内喘息≥4次,且有一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5得了哮喘,孩子就不能像邻居家的娃一样正常生活了?
别怕,还是可以的。虽然目前哮喘没法根治,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哮喘管理,控制病情、减少发作,让孩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①环境控制:首要的任务便是把家里的过敏原降到最低程度。“这个简单,我们家天天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够不够,这里的灰尘不只是地上的灰尘,还包括床垫、枕头、布艺沙发、地毯、毛绒玩具等处的灰尘——螨虫!给它们一点温度、一点湿度就能灿烂生长的螨虫啊!![](http://img1.9toutiao.com/uploads/20200506/S8dpv4xq1fddj-www.9toutiao.com.gif)
![](http://img1.9toutiao.com/uploads/20200506/S8ttotx33ydur-www.9toutiao.com.jpeg)
![](http://img1.9toutiao.com/uploads/20200506/S8mp4j0j5gos1-www.9toutiao.com.png)
当邻居说:激素副作用大,对孩子不好……
我该怎么怼回去?
激素有副作用,我们都知道。但是,哮喘治疗时的吸入性激素与静脉或口服激素可完全不同。首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剂量都很小,一般是200~400 μg/d;口服剂量大概每天2 mg/kg,那么一个10 kg的孩子,一天的摄入量就是20 mg,也就是20000 μg啊!其次,口服或静脉使用的药物,基本全部都进入了血液循环;而吸入的药物,大概就10%进入血液循环。此外,吸入激素的代谢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不太容易积蓄。“综合起来,经过大量的研究,(吸入激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长期使用,对孩子好处多。”王立波教授提醒道。总之,有疑惑,和医生好好说,别动不动就听了邻居的话把孩子的药停了。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