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等自愈?抗生素滥用有啥危害?不吃感冒药会加重病情吗?
导读
今天写大家呼声最高的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到底是怎么回事?
还有常见病的一些家长可以实操的处理方法!
全是干货,建议先分享,后细读~
家族群也可以走一波~
只有愿意学习的家长,才能把对宝宝的爱变成实际行动的爱!
我们之前有一篇文章《支气管炎频发?宝宝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警惕!》提到支气管炎多数是病毒感染,基本不需要抗生素,很多家长就非常想知道,怎样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今天就专门请@林萍萍医生来给大家讲讲怎么区分。在讲怎么区分之前,我们先讲点干货!别处付费的都不一定能看到哦~
常见病,你在家里可以这么护理
感冒时鼻塞、流涕
可以用海盐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每日3-5次都没问题,尤其在睡觉前冲洗一次,宝宝一整晚都能睡得好。
需要强调的是,最好使用成品的海盐水或生理盐水,最好不要购买洗鼻盐自配,因为自配时很容易污染,变成潜在感染源。
咳嗽
- 可以坐在热气腾腾的浴室中20分钟左右,湿化气道,缓解咳嗽。
- 补充液体,但避免刺激喉咙的碳酸饮料或柑橘类饮料。
- 在孩子的卧室里放一个冷雾加湿器。
- 鼻部症状也容易引起咳嗽,如果有鼻塞、流涕,可以使用生理性海盐水洗鼻。
- 6岁以下儿童避免吃止咳药和符合感冒药。
- 1岁以上儿童尝试口服蜂蜜,3岁以上儿童尝试含服硬糖,可部分缓解咳嗽症状若宝宝同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口唇发紫、精神差、高热,建议立即就诊。
腹痛
可以尝试顺时针按摩腹部、腹部保暖、开塞露通便,看是否可以缓解腹痛。一过性、不剧烈、休息即可缓解的腹痛,一般问题不大;
但由于腹痛的复杂性,建议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 阵发性腹痛、疼痛难忍;
- 从肚脐附近开始疼痛,后疼痛移动到腹部的右下侧;
- 反复呕吐,呕吐物含咖啡色渣样物或黄绿色液体;
- 孩子出现脱水;
- 出现血便、黑便;
- 伴有高热、精神差、呼吸急促或面色苍白。
腹泻
1.对于未脱水且能够耐受正常饮食的儿童:
- 母乳喂养婴儿优先选择母乳补充丢失水分,奶粉喂养婴儿则可继续奶粉喂养,不建议稀释奶、无乳糖奶粉喂养。
- 推荐食物包括复合碳水化合物(大米,小麦,土豆,面包),瘦肉,酸奶,水果和蔬菜的组合。
- 高脂肪、高糖食物应避免。
- 口服补液治疗应选择正规的口服补液盐,每公斤体重给予50ml,可以分次口服,但尽量在4小时内补充。
- 运动饮料因糖含量过高,并且电解质配比不适合腹泻患儿,不做为口服补液首选。
2.如出现中重度脱水,则建议送至医院诊疗。中重度脱水的常见特征包括显着少尿(6小时内不排尿)、眼窝凹陷、哭闹时眼泪少或无眼泪,口唇干燥。
呕吐
- 不要随意使用止呕药物
- 呕吐后切忌大量饮水、吃药或食物,这样更容易刺激胃部引发呕吐
- 补液:母乳喂养的孩子优先选择母乳做为补液措施,其他孩子尽量选用口服补液盐,原则是量少多次,可以是每隔5-10分钟摄入10ml水分。
- 监测有无脱水.
因为呕吐也有可能是严重疾病征兆,如果孩子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应立即就诊:呕吐胆汁样物、咖啡渣样物或呕血;新生儿剧烈呕吐;呕吐持续超过24小时;孩子出现中度至严重脱水(如口干,哭闹时泪少甚至无泪,6-8小时无排尿、眼窝凹陷);伴有严重腹痛、血便、高热、精神变差。
热性惊厥
- 让孩子侧卧
- 不要向孩子口中塞入任何东西,这样容易造成气道异物
- 也不要使劲掰着孩子手脚尝试阻断抽搐,这样容易出现肌肉损伤、骨折
- 惊厥时间大于5分钟,应呼叫120
- 若惊厥5分钟内自行缓解,您也需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排除严重感染性疾病。
头痛
- 让孩子在安静、光线暗的房间休息,用凉毛巾敷前额。
- 孩子困顿时安排其睡觉,因为睡眠可以缓解头痛,尤其是偏头痛。
- 可以尝试给孩子吃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由于头痛也有可能也是严重疾病的症状,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 头部外伤后出现头痛
- 因头痛而醒来
- 头痛剧烈,伴有呕吐、颈部疼痛或僵直、复视或视力改变、意识模糊、行走不稳、体温超过38度。
孩子同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心脏病等。
皮肤擦伤
- 如果有明显流血或渗血,先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轻压20-30分钟止血。
- 止血后用流动自来水(瓶装生理盐水更佳)冲洗洗伤口;没有必要用碘伏、酒精等消毒一遍,消毒效果未必好,还可能延迟伤口愈合,
- 可以适当用百多邦软膏涂抹创面,
- 普通部位伤口暴露于空气即可;容易磕碰的部位的伤口,比如膝盖、肘部等,可以透气的纱布覆盖创面,避免伤口污染,每日一换。
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怎么区分?
很遗憾,这个没有百分之百满意的答案。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不能百分之百区分,往往要靠检查,比如血常规、病原学检查,或者密切随访孩子情况来判定。即便是检查也不能脱离医生对孩子病情的观察。
但也有一些线索有助于我们初步判定孩子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比如对于感冒,如果出现:
- 症状持续超过10到14天
- 症状持续恶化而不是在几天内有所改善
- 体温越来越高,没有好转趋势
感冒期间并发的这几类疾病,可能提示是细菌感染:
- 鼻窦感染
- 耳部感染
- 肺炎(但不是所有肺炎都是细菌感染)
所以医生在接诊时:
如果发现孩子感冒后流鼻涕持续超过10-14天,那可以初步判断可能是鼻窦感染;
又比如,流鼻水几天后的耳朵疼痛和出现新的发烧,可能是耳部感染;
原有咳嗽加重,或者持续持续超过3周,或者呼吸困难,孩子可能出现肺炎。
在此基础上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检查,会考虑用到抗生素。您的医生可能会通过体格检查诊断为肺炎或可能需要进行胸部X光检查。
以前老观念:也会用鼻涕、痰液是否黄绿色还是透明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我10几年前读书时老师也这么教过我。
但其实无论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过敏,鼻涕、痰液颜色都有可能是黄绿色,这是白细胞释放出针对外来物质以及坏死的白细胞所展现出来的颜色。
另外,医生还很关注的其他部位的细菌性疾病,比如尿路感染,通常也是细菌感染,而且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性肾脏损害。
所以对于发热的孩子,如果医生找不到明显的感染病灶,会给孩子做尿常规和尿培养。
对于婴儿,我们担心存在更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比如败血症(血液中的细菌)和细菌性脑膜炎(脑部和脊髓内细菌感染)。
但是,小婴儿不太可能向我们展示这些疾病特有的症状,比如脖子僵硬、情绪变化、抽搐等等,他们表现可能就是精神差、嗜睡、吃奶减少这些不典型的表现。所以对于小婴儿的细菌感染,我们可能会做更多的检查来排除这些严重疾病。
也有很多家长会说,不是可以靠血常规和CRP来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吗?
我也认为血常规和CRP是个很好用的检测手段,可以初步划分是病毒还是细菌,但也不是绝对。
比如有些胃肠炎孩子在呕吐数次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升高,有些病毒感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CRP也会升高,比如疱疹病毒感染和腺病毒感染,而有些严重的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则会降低。所以检测结果还是得结合孩子的疾病和症状来综合判断。
所以,既然这么复杂,我们不如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医生吧。
什么是抗生素,常见的有哪些?
治疗细菌感染,门诊常常会开的抗生素有“头孢**”、“**西林”、“**素”,成年人比较常用的“**沙星”;治疗真菌感染(普通儿科门诊很少用到),比如“**康唑”、“**霉素”。
但很多药物字眼没那么明显,而且多数是以商品名被大众熟知,比如家庭常备的“百多邦”,门诊常开的“希刻劳”,万金油一般的“红霉素软膏”,都是抗生素,如果实在把握不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说明书哦(我是认真的)。
(叨叨补充下:药品说明书里有通用名:是指在全世界都可通用的名称。如阿司匹林。任何药品说明书上都应标注通用名。而药品商品名,一般你在电视上看到的药品广告听到的名字,都是商品名。你要想知道它是不是抗生素,不要看商品名,而是要看药品的通用名。XX西林、头孢XX、XX霉素、XX沙星、X硝唑 ,含这些字眼的都是抗生素啦)
抗生素应该用在哪些情况?
抗生素发明出来是为了治疗病菌感染、挽救生命,虽然有副作用,但仍然是个有用的治疗工具。
如果因为惧怕它的副作用而抵触使用,可能后果更严重;如果使用了很短时间暂时减轻了症状而停用,相当于筛选了一批顽固的细菌残留在身体里,症状容易复发同时可能更难对付。所以药不能停,抗生素也需要足疗程使用。
以下常见的疾病就需要足疗程使用抗生素:
- 社区获得性细菌感染性肺炎:7-10天,并且体温稳定48-72小时及临床稳定。(如果使用阿奇霉素则为5天疗程)
- 急性中耳炎:小于2岁或鼓膜穿孔或有反复急性中耳炎病史,使用10天,大于2岁且鼓膜完整使用5-7天。(如果使用阿奇霉素同样为5天疗程)
- 细菌性鼻窦炎:推荐阿莫西林10天
- 链球菌感染性咽炎(大家更熟悉的是扁桃体炎,链球菌常常是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原体):10天。(如果使用阿奇霉素则为3-5天疗程)
- 尿路感染:
不发热且免疫功能正常:3-5天 发热:10天
- 百日咳:阿奇霉素使用5天, 红霉素使用14天,克拉霉素使用7天
- 结核:根据疾病情况医生会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不同方案治疗时间不同,但总疗程基本都不短于6个月。
- 细菌性脑膜炎:如果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能找到致病菌,根据致病菌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抗生素及治疗疗程,比如李斯特菌一般需要14-21天抗生素治疗,革兰阴性细菌需要3周抗生素治疗,并且直到脑脊液培养转阴。如果致病菌未知,治疗周期往往会根据临床指标而个体化。
除此之外,对于发热性疾病,抗生素使用总的原则是建议使用至体温稳定至少72小时以上。
使用抗生素,会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抗生素是可以挽救生命的药物,但本身也会给个体带给一些副作用,对于个体而言,常见的副作用有:
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泻,这在阿奇霉素、头孢等抗生素中很常见。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菌群失调本身也会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同时可能出现机会致病菌感染,导致消化道真菌感染(如鹅口疮),也可能导致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引起伪膜性肠炎。
肝肾毒性:
多数药物经肝、肾代谢,有些药物肝肾毒性较大,而年龄越小的孩子对这类药物更敏感。比如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在使用期间医生需要定期监测孩子的肝肾功能。
听力损害: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引起听力损伤往往是不可逆性的,因此在儿科这类抗生素口服和静脉输注很少用到,但可能会用到这些抗生素等外用制剂。
牙釉质及骨质损害:
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引起多见,所以这类抗生素使用有年龄限制。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大家应该不陌生,有些抗生素使用前是需要皮试。但皮试往往只排除了速发型过敏反应,迟发型过敏反应仍然排除不了,所以口服几天皮肤仍然有可能出现药疹。
日光性皮疹:
四环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具有光敏性,口服期间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之间。幸运的是这几类药物儿科很少用到。
(叨叨注:所以,不要未经医嘱,在家自行给宝宝服用抗生素药品哦!)
抗生素如果被滥用,会有什么危害?
抗生素滥用导致了世界上最紧迫的健康威胁之一:抗生素耐药性。
很多家长把抗生素当“消炎药”用,发热、咳嗽了就来一点抗生素,这样锻炼了身体内的细菌,经过数代优胜劣汰的人为选择,导致超级耐药菌出现,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负担,同时孩子年纪大了后可能无药可用。
在老年病房和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非常常见,很多无药可用,医生医术再高明也无力回天。
如果持续地滥用抗生素,不用等到我们下一代、下下一代,可能我们这代人便会自食其果。
对抗病毒感染,有哪些是有效治疗?
所有的病毒感染都靠孩子自己自愈?那也未必。
比如HIV、乙肝病毒,严重的巨细胞病毒感染、严重的EB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病人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等,还是经常要采取抗病毒治疗。
但对于感冒,通常没有特效药。家长可以发现,医生多数是开具缓解孩子症状,增加舒适度的治疗,比如退热药、鼻腔冲洗剂、增加液体摄入。
但对于流感,是有药物可以抑制其复制,如常见的磷酸奥司他韦,我们也推荐小于5岁以下患流感的孩子使用。原因是5岁以下的孩子出现流感并发症概率高,如肺炎、神经系统损害,而使用磷酸奥司他韦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概率。同时有证据表明48小时内使用磷酸奥司他韦可以缩短整个病程。
当然我们也在担心出现广泛使用磷酸奥司他韦会导致耐药毒株出现,同时也有使用磷酸奥司他韦出现副作用的个案报道,如前一段时间宣传得沸沸扬扬的磷酸奥司他韦相关性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如何权衡利弊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需要医疗监督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医生和家长共同来决策。
中成药抗病毒是否有证据证明其效果?
中药的治疗效果,行外人难评行内事。中药肯定有研究的价值,其治疗作用也不能否认,即便在国外现代医疗使用的药品也很多是传统医疗发展而来,例如做为解热镇痛药的水杨酸就是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来,这源于古老方药的启发,这才有了后来的“神药”——阿司匹林。
但目前中药治疗效果到底如何,是不是安慰剂效果,需要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需要动物试验也需要临床观察;为了阐明作用机制,还需要深挖出到底是中药里哪些分子在起作用、通过什么方式起作用;同时副作用需要观察短期也要观察长期。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与其盲目自信,还不如想方设法做出成绩让大家让世界都信服。但在此之前,对于未知的药品甚至已经屡次发生有害事件的药品,我们不建议给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宝宝使用。
感冒时,不吃感冒药,会导致病情加重吗?
真的非常理解家长的焦虑,每当孩子生病恨不得孩子立刻、立即、马上好!
希望情况变糟糕的机率为零!生怕咳嗽咳久了“变成”肺炎,发热会“变成”脑炎。
所以很想让医生开出可以预防病情加重的药。但对于普通感冒,真的没有公认、可靠的预防性药物。
打个比方,感冒就像条河流,无论一路顺畅还是蜿蜒曲折,大概率是会流向大海(自愈),小概率在中途泛滥成灾(恶化),在看到有河水有泛滥趋势时我们即时疏通河道或分流河水(医学治疗)。
这期间我们吃所谓“预防性药物”就好比向河流丢入一些泥沙、石头,并不会改变它的流向,丢入太多影响河床(器官功能),可能出现河水泛滥出现洪灾(毒副作用)。
所以,感冒药不会预防肺炎,相反6岁以下的儿童我们不推荐使用复合感冒药;镇咳药也不会预防支气管炎,镇住了咳嗽,痰液积压在气道,反而不利于疾病恢复;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我们也不会给孩子吃抗生素来预防细菌感染。
这也不吃那也不吃,难道生病就等自愈?
很多疾病都可以自愈的,比如多数的普通感冒、多数的支气管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等,身体的免疫系统和组织修复能力不是吃干饭的,我们得对它们有信心。
当然疾病可以自愈,不代表生病就要硬抗,一些病毒感染,医生还是会采用一些对症治疗的方法缓解宝宝的症状,对于不需要使用的药物而且有副作用风险高的我们坚决不用。
最后我们还是要提醒,家长学习了解的目的不是在家自己看病,家长的初步判断替代不了医生的评估和检查。
孩子生病还是要及时就医,孩子生病过程中仍然需要医生随诊,观察病情变化趋势,这也是国外家庭医生工作职责之一。以上是今天的主要内容,下面再给大家唠点干货~
如果阅读量好,说明大家喜欢这类内容,以后就会多出现。叨叨会努力给大家奉献专业严谨有用的知识,你的分享就是对叨叨最大的爱!
愿意分享的,欢迎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本平台特约科普作者:林萍萍。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儿内科硕士;曾先后就职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深圳大学总医院;曾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篇 ;具有美国儿科学会认证的儿童高级生命支持(PALS)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