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 ,我国儿童健康有哪些进步?

文 / 中国妇女报
2019-06-18 23:53

5月27日,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卫健委妇幼健康司司长秦耕发布了《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 )》。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回首70年, 中国妇幼健康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成效。新中国成立后, 妇幼健康事业面貌焕然一新,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1‰,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0岁,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记者梳理《报告》,其中儿童健康事业成效显著。

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

根据《报告》,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1991年的33.1‰、50.2‰和61.0‰,下降至2018年的3.9‰、6.1‰和8.4‰。

1991—201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变化趋势

城乡差距明显缩小。2018年农村和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0.2‰和4.4‰,比1991年分别下降了85.7%和78.9%。1991年城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之比为1:3.4,2018年缩小到1:2.3。

1991—2018年全国城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较

地区差距持续缩小。2018年东、中、西部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2‰、7.2‰和12.7‰,较1991年分别下降了87.5%、89.1%和87.3%。东、西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差值由1991年的66.5‰缩小到2018年的8.5‰。

1991—2018年不同地区5岁以下死亡率变化趋势

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2017年,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前5位死因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肺炎、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和意外窒息,占全部死因的55.7%,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79.1%。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要在1990年基础上下降2/3,中国于2007年提前8年实现了这一目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对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测算,2000—2015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4.9岁中,有23.5%归因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不断改善——

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持续下降。2013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8.1%,与1990年的33.1%相比下降了75.5%。

农村降幅大于城市,城乡差距逐渐缩小。1990—2013年,城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11.4%降至4.3%,农村由40.3%降至11.2%,城市和农村生长迟缓率分别下降了62.3%和72.2%。

1990—2013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变化趋势

出生缺陷防治成效明显——

出生缺陷导致的儿童死亡明显下降。与2007年相比,2017年出生缺陷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5‰降至1.6‰,对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的贡献超过17%,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部分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全国围产期神经管缺陷发生率由1987年的27.4/万下降至2017年的1.5/万,降幅达94.5%,从围产期重点监测的23个出生缺陷病种的第1位下降至第12位。地中海贫血防治成效明显,广东、广西胎儿水肿综合征(重型α地贫)发生率由2006年的21.7/万和44.6/万分别下降至2017年的1.93/万和3.15/万,降幅分别达91%和93%。

为了促进儿童健康 ,我国在儿童保健方面也是联合发力。都有哪些工作呢?让我们看一下。

1. 提高儿童健康管理水平

加强危重新生儿救治。强化院内产儿科医生产前、产时及产后密切合作,要求每个分娩现场有1名经过新生儿复苏培训的专业人员在场。对早产儿进行专案管理,推动开展早产儿袋鼠式护理工作,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提高新生儿保健工作水平。2003—2014年,全国婴儿出生窒息死亡率、新生儿因出生窒息24小时内死亡率和因出生窒息7天内死亡率下降幅度分别达到75.1%、81.3%和76.9%。

加强新生儿访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就诊,新生儿访视率稳步提高,从1996年的81.4%提高到2018年的93.7%,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1996—2018年城乡新生儿访视率变化趋势

加强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结合不同发育阶段特点,为1岁以内儿童提供4次免费健康检查,为2岁和3岁儿童每年提供2次免费健康检查,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1次免费健康检查,重点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和心理发育评估、听力和视力筛查,为家长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心理行为发育、口腔保健、常见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全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稳步增高,分别由1996年的61.4%、62.7%增加至2018年的91.2%、92.7%,城乡差别不断缩小。

1996—2018年城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变化趋势

1996—2018年城乡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变化趋势

2. 加强儿童疾病防治几方面工作配合进行

规范开展免疫接种服务。在全国范围实施儿童免疫规划,不断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从最初预防6种疾病扩大到预防15种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辖区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2018年以乡镇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儿童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逐步消灭了天花,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06年后连续13年无白喉病例报告。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下降至2014年的0.3%,降幅达96.7%;2018年麻疹发病率降到0.28/10万以下,发病数不到4000例;2018年全国流脑发病数仅104例,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科学防治儿童重点疾病。将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早期筛查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等残疾以及自闭症的早期筛查。加强儿童近视防控,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眼保健服务,为7岁以下儿童每年免费进行视力检查并建立视力健康档案,进行近视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近视防控意识。加强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在全国范围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健康检查、局部用氟、窝沟封闭等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工作。加强儿童白血病救治管理,开展白血病患儿定点救治,简化、优化结算报销流程,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结算服务,切实减轻了白血病患儿家庭负担。

大力保障儿童用药。2017年以来,建立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解决了66个儿童药品短缺供应问题。建立“优先审评快速通道”,对于新药专项支持且临床急需的儿童药品经审议后,纳入快速通道。2018年以来,将22个儿童临床急需品种(剂型)纳入基本药物目录。中央财政投入3亿多元,组织30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课题研究,切实保障儿童重点疾病防治用药。

3. 改善儿童营养

实施婴幼儿喂养策略。加强婴幼儿科学喂养指导,强化医疗保健人员和儿童养护人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和技能。创新爱婴医院管理,促进医疗机构开展母婴同室和科学母乳喂养指导,全国共有爱婴医院7036家。国家10部门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母婴设施建设,2018年底在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中,配置率达到80%以上。加强母乳喂养宣传,在全社会提倡、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

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2012年启动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24月龄婴幼儿每天免费提供1包辅食营养补充品,加强对家长科学喂养指导和健康教育。截至2018年底,已覆盖715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722万儿童受益。监测地区2017年6~24个月婴幼儿平均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6.5%和36.6%,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


加强儿童肥胖监测和预防。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评价,强化个性化营养指导,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发生。实施儿童营养综合干预项目,研究开发儿童肥胖预防和干预适宜技术。


完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中国政府对儿童食品安全高度重视。制定发布了《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辅食营养补充品》等国家标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基础性标准中,充分考虑儿童等特殊人群生长发育、食品安全与营养特点,全力保障婴幼儿食品安全。

4. 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科学推进儿童早期发展工作,规范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国建立50家国家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组织开发相关教材和科普读本,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健全工作规范和标准,引进国际儿童发育监测服务包,研发中国儿童发育筛查量表。积极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促进儿童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另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也是值得一书 。

1.全面推进一级预防


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积极推进婚前保健服务,24个省份实行免费婚检,2018年共有1020万名新婚夫妇接受了婚前医学检查,婚检率达到 61.1%。实施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农村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19项孕前优生服务,2010年至2018年,共为8349万名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检查。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2009年至2018年免费为近1.02亿生育妇女补服了叶酸。

2.不断加强二级预防


逐步扩大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覆盖面,加强人员培训和网络建设,持续推进遗传咨询、医学影像、分子生物、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适宜技术管理和推广,唐氏综合征产前血清学筛查率达61.1%。截至2018年底,全国产前筛查机构1000多家,经审批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有371家,全国30个省份开展了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提高。加强地中海贫血防控,截至2018年在南方10个省份为164.5万对夫妇提供免费筛查,有效减少了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


3.逐步落实三级预防


稳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重点开展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听力障碍筛查,2017年全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97.5%。2018年启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加强出生缺陷救治保障,推动将先心病、血友病、唇腭裂、尿道下裂、苯丙酮尿症等5种出生缺陷疾病纳入大病保障范围。实施先天性结构畸形及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为6大类72种结构畸形及多种遗传代谢病患儿提供医疗费用补助。

欢迎转发点在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美编/李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