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尤欣:潜心研究孤独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秘密”

文 / 协和医学杂志
2019-04-06 06:11

原标题:尤欣:潜心研究孤独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秘密”

央视网消息:“彤彤快到6岁的时候,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的症状越来越多,吃饭、睡觉和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尽管那时候已经过了两年多的强化训练,他还是不能仿说,连单音也不行,并且认知理解能力仅相当于1岁孩子的水平。作为一个医生,真的是很沮丧、很绝望,只能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能不能帮助到孩子。”

她是医生,也是《自闭症革命——全身策略释放生命潜能》的译者,更是这个特殊群体“母亲”中的一员。

图片来自本人

双重身份的自救实验

尤欣的孩子彤彤是一位重度孤独症患者,3岁多被确诊为孤独症。尤欣跟家人第一时间带着孩子寻找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当时我在美国,于是就把彤彤接到了国外进行一些行为矫正训练。训练了大概有8个月的时候,孩子还是不会说话。之后,就带着他回到了北京,在五彩鹿(自闭症康复中心)还有阳光友谊康复中心等一些比较正规的训练机构进行训练。”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彤彤在自闭症方面的症状越来越多,遇到了许多不可克服的障碍。不会说话,认知理解能力很低,尤欣觉得她必须得抢在6岁前让彤彤发音,“因为基本上国际上认可的就是到了6岁还不会说话的,以后也不会说话了。最开始我是天天都跟他练,在学校练完了回家我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去跟他练。但是怎么教也教不会,真的是一万遍也教不会一个发音,一直教到6岁,一个发音都没有学会。”

当时,彤彤的情况很严重,尤欣也格外焦虑,每天带着彤彤做强化训练,反而情况越来越糟。后来,尤欣了解到,孤独症是有病理基础的,是需要治疗的,通过治疗才能帮助孩子克服部分障碍,才能让他的能力得到部分提升。

“我之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理念都是错误的。”尤欣经过反思,对彤彤的生活和治疗做出了调整。8岁以后,彤彤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尤欣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第一个明显的进步是在用了丙球之后,他输了丙球之后,挑食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睡眠障碍就减轻了好多,而且理解力、认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且开始仿说,等到用丙球三个月以后,他就可以仿说句子了。”这在尤欣看来,简直就是个奇迹了。

在了解更多先进治疗方法的同时,尤欣开始给彤彤进行饮食干预,“首先停掉了牛奶以及麦类食物。”在综合干预之后,彤彤问题行为减少,兴奋性下降,睡眠情况好转,理解力明显提高。

每周三的义诊,尤欣(右)在为自闭症患儿家长解答病情。(新华网)

粪菌移植与“星星的孩子”

因为孤独症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或者慢性的肠道感染,在尤欣看来,除了饮食干预外,另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粪菌移植。粪菌移植治疗孤独症的初步数据也显示,粪菌移植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的胃肠道症状和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2015年的春天,彤彤打嗝、嗳气非常严重,一天差不多有上百个嗝,伴随着的是他的认知理解和语言等能力的下降,以及各种问题行为的加重,当时解放军总医院儿科主任邹丽萍教授建议尤欣给孩子做粪菌移植。“我也很能接受这个理念,因为之前我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知道孩子有严重的菌群紊乱。”最终,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杨云生教授为彤彤做了粪菌移植,这也是国内第一例自闭症的粪菌移植。粪菌移植后,彤彤的打嗝症状就明显的减轻了。让人振奋的是,彤彤的孤独症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

2017年夏天,北京协和医院也开展了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的的临床试验,该实验通过了协和医院的伦理审查,得到消化科主任钱家鸣教授的大力支持。在做粪菌移植临床试验的这两三年时间里,明显的观察到很多孤独症患者受益于粪菌移植。

图片来自本人

“以后,我们对自闭症的研究方向还是我们在五年前确定的研究方向,就是自身免疫和肠道菌群。我们深入研究了600多名孤独症患者的免疫、代谢、肠道菌群和多系统症状,饮食干预前后核心症状和共病的变化,开展了多例自闭症粪菌移植的临床试验。观察到了一些典型孤独症患儿康复案例,也看到大多数孩子经过治疗后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距离生活自理和融入社会还是有很大距离。深刻地体会到孤独症是一多系统性疾病,不仅与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有关,而且涉及免疫、消化、感染、变态反应、内分泌、营养、毒理等多个临床科室。目前,我们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工作在世界上也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所以,我们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希望未来的两年会有一些比较高水平的research paper出来,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了解这个特殊的疾病。”尤欣说,生活自理是大多数孤独症家长最大的希望,她想通过努力,帮助孤独症患者达到生活自理,希望孤独症患者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时候,也能正常的生活。

很多人曾认为孤独症是遗传的,但是近年来孤独症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爆发提示这个病更多的受环境因素影响,研究报道环境因素在孤独症发病的权重在55%以上。其中免疫紊乱和肠道微生态失衡备受关注。

免疫机制在孤独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包括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异常。尤欣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抗原递呈细胞、B细胞和T细胞数目、功能与神经发育正常儿童不同。大多数孩子在婴幼儿期有免疫力低下的表现——易感染,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低于正常范围,也有免疫紊乱表现——严重的食物不耐受(尽管有争议,但是严格限制饮食后疗效明显)、特应性皮炎等,针对肠道和脑组织的多种抗体,既往川崎病等免疫病病史,有过敏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并且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改善部分孤独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也使免疫紊乱得到调节。

消化道症状见于大多数孤独症患者,有报道高达90%。包括:便秘、腹泻、打嗝、嗳气、腹胀、腹痛、反流、干呕等。肠黏膜病理活检显示有大量的T细胞浸润。婴幼儿期出现这些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孤独症的共病,其实是孤独症的常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生率不低于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而且针对肠道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核心症状。

宏基因组技术推动了人类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孤独症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涵盖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些定植在肠道的有害微生物产生大量促炎症代谢产物和神经递质,导致神经精神症状。抗感染治疗能够治疗孤独症,但是停药后症状再发。补充益生菌也可有效治疗,但其对肠道菌群的复杂影响及有益菌如何定植,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

此外,孤独症也是代谢性疾病,患者不仅在婴幼儿期开始出现糖代谢、脂代谢异常,且普遍存在必需氨基酸代谢紊乱(如苯丙氨酸、支链氨基酸、色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等),特别是谷氨酸等兴奋性递质升高,谷胱甘肽通路障碍,加重患者脑部炎症和兴奋多动。

还有维生素代谢紊乱,包括叶酸、吡哆醇等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A和K等全面缺乏。因此,大多是孩子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加之挑食,造成患者儿童期瘦小,成年期肥胖。

能量代谢也是突出问题,多有肌张力减弱,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补充肉碱和辅酶Q10可改善孤独症相关症状。此外,尿素循环障碍,嘌呤、嘧啶代谢紊乱,在孤独症患者中也很常见。

因此针对免疫和肠道菌群的治疗很可能为孤独症患者的明天带来希望。

“希望我国的消化科、精神神经科、免疫科、感染科、变态反应科、内分泌科和营养科等多科协做,一起研究孤独症,治疗孤独症,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尤欣说。

(本文系尤欣教授授权发布,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