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盲目给多动症孩子擅停“聪明药”!儿科专家疾呼:不要!

文 / 重庆晨报
2019-04-05 08:20

近期,网上掀起一波对“聪明药”的关注,据说吃了短期内即可以提高专注力、提升成绩;也有报道称“聪明药“和冰毒一样,越吃越上瘾。

其实被误传为“聪明药”的药物是已经上市有六十年的,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哌甲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李斐主任医师坦言,最近在门诊上不断有父母询问服用缓释哌甲酯是否会成瘾,而有的家长不来医院询问而选择停药,其实最终受害的是患儿。正在接受缓释哌甲酯治疗的“多动症”患儿父母不用惊慌,“多动症”患儿在医生的医嘱下服用缓释哌甲酯,不会导致成瘾。

这些熊孩子,只是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病着

“聪明药”背后,引发了众人多多动症儿童的关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

李斐指出,中国多动症的孩子是真正需要关注的群体。“熊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常常是他们的称号,其实他们不是不听话,只是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病着。

“多动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常见于学龄期儿童,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

目前中国多动症的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但就诊率不足10%;绝大多数的孩子没有受到关注并接受治疗。

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差、自卑、社交困难,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说谎、盗窃和破坏秩序等;青少年则可能有不当行为,如校园欺凌、物质滥用、吸烟、吸毒甚至犯罪等等。

疑问一:到底是毒药还是良药?

解析:关键在“给谁用?”“怎么用?”

被误传为“聪明药”的哌甲酯事实上是常用药物;它是全球各国多动症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

最近网络上关于“聪明药”的热议,引起了很多人,特别是一些ADHD患儿的担忧。到底世上有无“聪明药”?

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高鸿云教授指出,网传所谓的“聪明药”,通用名为哌甲酯,属于人工合成的中枢神经兴奋剂,速释片“利他林”于1955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处方药。2000年,缓释片“专注达”在美国批准上市,2005年专注达进入中国市场,属于第一类精神管控药品,须由具备精麻药品处方资质的医生开具,用于6岁以上多动症患儿及成人。

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医教结合、家庭参与的个性化的综合治疗,而药物治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因素调整和非药物治疗无效的诊断明确的多动症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目前各国发布的多动症治疗指南,都均将中枢兴奋剂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药学部张健主任药师同时指出,任何药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是治疗作用,另一方面是不良反应;这和抗生素、抗癌药等药物不能随意使用一样。

哌甲酯在遵询医嘱和严格监管下使用,对于“多动症”治疗就是良药,但是非法滥用就是毒药;这就是为什么哌甲酯被严格管控的原因。

哌甲酯属于一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要求医疗机构必须是二级以上有处方精麻产品资质的医院,并具有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获得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有保证药品安全储存的设施和管理制度。要求开具红处方的医生必须要有开具相关资质,对处方量也有限制。

疑问二:会不会药物成瘾?

解析:需要区分医生指导下的治疗性使用,还是没有医生处方的,或者是不遵从医嘱的滥用

所谓药物成瘾,又称为“物质依赖”,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包括对药物的耐受性、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高鸿云教授指出,药物成瘾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个体、环境、遗传及药物等多种因素,主要与药物剂量、给药途径、个体代谢、用药环境等有关。

哌甲酯是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在口服给药时,约1.5-2小时缓慢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合理剂量下口服哌甲酯通常不会导致成瘾。特别是哌甲酯缓释片,由于每天单次用药,浓度持续平稳,更为可靠。

在哌甲酯是否引起药物成瘾的问题上,主要是需要区分医生指导下的治疗性使用,还是没有医生处方的,或者是不遵从医嘱的滥用。

正常人为了考试而临时服药,或者ADHD患者平时不服药,考试才服药;或者擅自增加剂量,改变服药方式,或者为了其他目的擅自用药,任何没有适应证、没有医生处方、没按照医嘱用药的情形,都属于滥用,都可能带来危害,包括成瘾及不良反应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医疗情形下,多动症患者用药前需要做一系列身体心理评估,以确保用药安全。

在用药过程中,还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因此可以保障用药安全。

专家们纷纷指出,在中国,正规医院经过专科医师诊断为多动症,并在有效监管下进行”哌甲酯治疗“,这种情况下导致成瘾的可能性很小。

两种剂型的药不要混为一谈

哌甲酯的剂型很多,媒体报道中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而导致成瘾的利他林(速释哌甲酯)与目前医用缓释哌甲酯不一样,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中国,临床上已经多年没有速释哌甲酯,目前国内上市的哌甲酯制剂只有哌甲酯缓释片,采用OROS控释技术,使血药浓度缓慢平稳上升,药效能持续12小时,且不容易产生药物滥用及成瘾。

部分媒体把哌甲酯比作冰毒,不区分哌甲酯的速释和缓释剂型,可能会对正在处于治疗期的多动症患儿和家属带来困惑。

不是多动症的孩子使用弊大于利

专家们强调,缓释哌甲酯不是“聪明药”,不会提高智力。

只有真正严格诊断为多动症的患儿才能使用。

不是多动症的孩子使用弊大于利,用服用兴奋剂的方法来提升学习成绩就像运动员用违禁药物提升成绩是一样的,属于药品滥用,也不是缓释哌甲酯的适用范畴,这在临床上是绝对杜绝的。

编辑:向家庆

下载上游新闻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