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床很正常?NO!5周岁以上还“画地图”可能就是病!

文 / 浙大儿院
2018-08-24 15:01

多数家长都不觉得孩子尿床是病

以为宝宝长大了

自然就不会尿床了

其实不然

小心孩子得了遗尿症······

今天,我们请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肾脏内科主任医师毛建华,请他来为大家讲一下面对遗尿症,家长该如何应对。

专家介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副院长、肾脏内科主任医师

毛建华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湖滨院区)、周四上午(滨江院区)

什么是儿童遗尿症?

一般孩子在5岁左右就能自我控制排尿了,夜间如果要排尿会醒来;控制好的话,孩子可以一夜没有很大尿意,睡到天亮。

而如果孩子已经5岁多了,每个星期还会尿2次以上的床,持续超过3个月,就可以诊断是遗尿症。

我国5岁儿童患遗尿症的概率为15.2%,相当于每30人的幼儿园大班里,有5个孩子有尿床的问题。

毛院长提醒,虽然5岁是判断儿童遗尿症的分界点。但是,如果孩子到了4岁还频繁尿床,家长就需要警惕是否病态表现,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排尿。

引起儿童遗尿的原因有哪些?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单方小时候曾有遗尿症,那么孩子会有30%—50%的几率患此病。

如果父母双方都曾有遗尿症,那么孩子会有70%的几率患此病。

睡眠过深

这是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小儿常常在睡前玩得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唤醒,也多在梦境中尿床,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现象。

膀胱功能成熟延迟

有些患遗尿症的小儿的膀胱较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这是由于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时,就收缩排尿了。

精神紧张

据临床统计,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和升学考试前的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增多,但这种遗尿常是暂时的,待精神缓和及情绪稳定后会逐渐消失。

疾病的因素

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感染畸形、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均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注意。

尿床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

1、尿床可影响孩子的体格生长发育,多数尿床的孩子身材瘦弱、矮小。

2、尿床的孩子智力、记忆力可下降,且有多动倾向和注意缺陷。

3、长期尿床,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对其完整人格的建立极为不利。尿床还会导致孩子自卑、孤僻内向、焦虑、抑郁等的发生,家长的误解和责备更是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老是尿床会使家长产生沮丧、无助的情绪,无法忍受时,会产生很大的家庭压力,导致惩罚儿童,同时需要夜间换床单、安慰儿童等,长期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状态,带来健康隐患。

儿童遗尿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调整饮食每天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应该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应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过分逗孩子,不可让孩子做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临上床前排净小便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彻底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可减少尿床的机会。

及时更换尿湿的被褥衣裤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给孩子更多的安慰及鼓励必须指出遗尿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现象。我们认为,对待遗尿症的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另外,还可以通过行为疗法。

设置日程表从治疗第一天起,就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建立条件反射从治疗开始起,就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半至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此外,要鼓励患儿自己去厕所小便,目的在于使患儿在比较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膀胱功能锻炼督促患儿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1至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剂、甲氯酚脂、抗胆碱能药物等。

内容来源:大医生来了